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论学问》VS《最是读书滋味长》
(甲)①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而学;问的本身,若不受经验的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②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③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踢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乙)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清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甲乙两文读的话题都是关于 的。从论证的层次看,甲文1、2、3段之间是 关系,乙文属于 结构。
甲文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试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的观点
甲文第3段观点
乙文观点 初中生应该不应该上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结合本文请简要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答:
选出其中季节描写不一样的一项()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B.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 |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 | B.④②①⑤⑥③⑦ | C.⑦①②④③⑥⑤ | D.④③⑥⑤①⑦②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
B.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
C.“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五个高新区的发展,我省的西安、杨凌两个高新区均在其中。 |
D.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
下面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
B.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
C.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
D.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可理喻。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
(2)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3)落日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不愿离去。
(4)这是一个多么俗不可耐的话题,一篇小学生千篇一律的命题为“春游某某”的习作的,一位满脑袋陈腔滥调的诗人的灵感的来源。
A.视角变化贪恋体裁 | B.视角变幻贪婪题材 |
C.视觉变化贪婪体裁 | D.视觉变幻贪恋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