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个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住!”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骤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其中的观点?
(2)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
够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种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一颗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三: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与物体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四: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黑色火药制成的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极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在科技发展中哪一方面的成就?
(2)材料二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有了哪些新的发展。(3分)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4)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材料二:
(据李雅菁《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
材料三: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材料二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2)依据材料二回答,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
材料三“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清 林纾《畏庐琐记》
(3)依据材料三,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材料四《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51人 |
267人 |
36000人 |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4)依据材料四,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2分)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四然中国目今情势,舍变法不足以自强,……似宜先遴饬二三忠诚明练督抚,姑参仿西法,试行变革,于用人、理财、练兵三大端,责其所为,不以文例相绳,不为浮言所动,期以年限,专其责成,俟有成规,再迅饬各省循法推广。
──孔祥吉《晚清佚闻丛考》袁世凯呈递翁同龢的说帖
材料五 1898年1月24日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问话。“问:‘宜如何变法?’答(康有为)曰:‘宜变法律,官制为先。’……于是陈法律、度支、学校、农商、工矿政、铁路、邮信、陆军之法,并言日本维新,仿效西法,法制甚备,与我相近,最易仿摹,近来编辑有《日本变政考》及《俄大彼得变政记》,可以采鉴焉。
──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
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1861年改革是走“西方模式”道路,还是走“俄罗斯特殊性”的道路?其表现如何?
(4)概括材料四、五的变法方案。戊戌变法是按照哪个方案进行的?从中俄改革的方案角度,分析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