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在1917年宣布,政府的政策是“逐步建立自治机构”和增加负责岗位上的印度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日益清楚看出,这样的改革将缓慢得难以忍受。……镇压代替了缓慢的自治进程,终于导致1919年达到顶点的阿姆利则血案。
材料二 甘地多次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他号召印度人只穿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手工布做的衣服,只要可能就自己用棉花纺纱织布,纺车成了与5000年印度历史联系的民族主义象征。
材料三 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视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
材料四 尼赫鲁在评论甘地时说:“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具有比他更完美的正派和更坦率的真诚,也从未见到一个人比他更讨厌自私、傲慢、机会主义和个人野心。……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在他领导之下同他一道工作,是我们毕生最高的特殊荣幸;对我们来说,他代表着印度的精神和光荣。
——材料一、二、四均引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地领导的斗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掀起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
(3)结合材料三,指出甘地领导反英斗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要求。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甘地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
⑴材料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它是何时结束的?
⑵请以中央政府为例,对材料中所说的“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做一简要阐述。
⑶材料称“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为什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四“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A-41"1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请回答:
(1)假如你是导游,带团参观明朝内阁大堂和清朝军机处旧址。请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向游客讲解明朝内阁的职能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并说说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5分)
(2)从材料四可以看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分)
(3)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同点是什么?对两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6分)
“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无数事实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面刃’,对人类的利弊得失共有之。”
——高惠珠:《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如何认识其“双面刃”的作用。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点?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方式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概括说明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3)用史实说明韩朝两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作了哪些努力。
(4)以上史实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怎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统计数字表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约占60%,20世纪80年代达到80%。
材料二: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均摘自课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1950~1972年西方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从材料一、二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