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请简要评价此思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 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
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
(4)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

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2)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外国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五

材料六“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
材料七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八“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七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材料八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问答题(20分)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结果怎样?
(3)江泽民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20世纪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是什么?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存在较多的相似点,请扼要归纳一条共性。这些共同的观点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代拟奏折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四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了这两位先生。--陈独秀
请回答:
(1)四则材料分别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阶层的观点?
(2)材料一阐述了什么主张?有何意义?
(3)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思想主张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
(5)据上述材料,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