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请完成以下内容。 (8分)
(1)请在表内填写实验现象: A.变蓝 B.不变蓝
(2)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因为唾液中含有____________将淀粉分解成了_______ _____。
(3)l号试管是_____________号试管的对照实验。
(4)从2号、3号、4号试管的实验,可以得知____________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夏天的夜晚,成群昆虫在灯光下飞舞是常见的现象。到底是我们较容易在灯光下发现昆虫的活动,还是昆虫喜欢在光线下活动呢?我们可以利用常见昆虫果蝇探究一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假设你用了20只果蝇。你打算把它们分成组,分别是什么组? 。
②现有暗室一间,两个开有小玻璃窗的封闭小木箱,窗前有果蝇的食物。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
③你的实验方法是 。
④每隔10分钟重复记录一次,某同学记录的结果如下:
记录时间 |
有灯光照射的木箱窗前停留的果蝇 |
没有灯光照射的木箱窗前停留的果蝇 |
10分钟后 |
8 |
1 |
20分钟后 |
7 |
2 |
30分钟后 |
9 |
1 |
40分钟后 |
6 |
2 |
50分钟后 |
7 |
1 |
分析以上记录,你得出的结论是:。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人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下图)。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
(3)蚯蚓的呼吸依靠来完成。
(4)在本实验中设置乙瓶的作用是。
(5)请仿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
王凯同学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选取了甲、乙两条相同的鲫鱼,放在同一鱼缸中,操作步骤之一是用纱布只捆扎甲鱼的胸腹鳍,其他鳍呈自然状态,请问:
(1)王凯同学用的方法是。
(2)该实验是探究鳍的作用,变量是。
(3)该实验中,实验组是鱼。
(4)实验结束后,王凯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鱼在游泳时,该种鳍的作用是。
1747年,有位科学家用实验法得出了“维生素C可以治疗坏血病”这个结论。他将l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进食,其中A组:每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l个柠檬,B组不给橘子和柠檬。据观察,A组进食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A组都恢复了健康,另外B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请用实验法的基本步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看了该实验,你认为他所要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障实验结果的合理性,除实验变量外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A.相同的条件 | B.不同的条件 | C.相对的条件 | D.相似的条件 |
(2)科学家所提出的探究实验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4)在这个实验中,A组为____________组;B组为_____________组。
(5)该实验的实验结果是 。
(探究创新)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和表中的数据: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___________作用。
(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___________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___的含量较多。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___________,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___________,然后随着湿润的气体一起排出。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