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1)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上作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继续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教育科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他强调,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国强必霸”有违中华传统文化,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绝不是中国的选择,中国真心实意地愿做各国的好朋友和好伙伴,希望与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绝不走“国强必霸”道路的理由。
材料一: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秘密所在。历史上很多古老的文化都因为丧失了创新能力而丧失了生命力,最终不得不面临消失的结局。如:玛雅文明、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都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但都消失了。
材料二:古老的中国文化,今天人面临巨大的挑战。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在其著作《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这时还意识不到‘泉涸,鱼相处于陆’的危险,而去奢谈‘中国文化的世纪’的话,是危险的不智。清末人们意识到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生存危机不但没有过去,而且就其文化含义而言,今日变局之险恶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先生的文章博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严肃的思考如何延续中华传通文化的命脉,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生命、新活力的严肃问题。
问题:在当代中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什么途径来创新中国文化?
材料一:今天的文化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同时也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1)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人情超越了社会公平甚至法律(2)邪教思想依然在传播(3)很多年轻一代生活态度极其不端正(4)崇洋媚外,鼓吹全盘西化(5)低俗文化大行其道等等。一句话我们的文化生活“喜”、“忧”并存。
材料二: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发展动力强劲;现代传媒的科技力量,对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赞赏它们的正面效应时,同时也深受其害。
问题:如何解决当前文化“喜”、“忧”并存的复杂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二: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1)请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
材料二: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即“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要善于把握内在逻辑,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究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
(2)结合材料二,分析韩愈的读书法包含了哪些辩证法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
材料二: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