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士人曾提出:「家、族的重要性应该优先于国家,对家、族的孝应该优先于对国家的忠。」这种看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一个时期?
A.西汉 | B.魏晋 | C.隋唐 | D.宋明 |
张三编写的历史剧「七世纪商人李生传奇」,被学者批评其史实错误连连。剧中有以下几段情节,请依据历史知识判断,那一个选项依据的是正确的史实?
A.李生到长安做生意,他选择了位在长安城南,面对长安大街的住家,并改装为店面 |
B.接着李生来到苏州,苏州城内会馆林立,李生在会馆内认识了许多同乡 |
C.后来李生在广州经营奇珍异宝的贸易,接触的商人包括阿拉伯人,听到许多阿拉伯逸闻 |
D.最后,李生来到漳州,经营海外贸易,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吕宋岛销售 |
从十七世纪中叶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口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四亿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没有发生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的战乱 |
B.人民生育能力提高 |
C.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
D.领土大规模扩张 |
一位西方学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质中讨论西方城市起源时说:「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他说的「城市」属于何时﹖这样的叙述是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起源﹖
A.属于上古时代,只要将「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亦能用于中国 |
B.属于上古时代,对中国城市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
C.应为中世纪时,若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亦能用于中国 |
D.应为中世纪时,对中国城市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