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
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时报》于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看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原 因 |
比 例 |
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 |
52.7% |
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 |
45.7% |
苏联在世界搞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 |
41% |
西方颠覆、和平演变的结果 |
37% |
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
29.9% |
其他 |
2.2% |
不知道,不好说 |
4.9% |
A.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
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 |
C.国家资本主义 | D.民主集中制 |
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崔朝东教授曾说:“在各个发展阶段上,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正说明了这一点。”下列针对 “两次大的自我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调整 |
C.调整的结果使资本主义本质发生变化 |
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 |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年 |
1938年 |
1973年 |
|
法国 |
8.9% |
23.2% |
38.8% |
英国 |
13.3%[来源 |
28.8% |
41.5% |
美国 |
8.0% |
19.8% |
31.1 |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