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法典》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成文法 |
B.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提议下出现的,后者是统治者积极革新内政的结果 |
C.两者都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制定的法律,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
D.罗马法以前者为开端,后者为总结 |
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
农村(家庭收入) |
17.6% |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
8.0% |
|
消费水平 |
农村 |
8.9% |
城镇 |
4.5% |
A.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
D. |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
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 | 袁世凯 |
B. | 段祺瑞 |
C. | 张勋 |
D. | 溥仪 |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 |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 B. | 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
C. | 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 D. |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元朝行省图
A. |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
B. |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
C. |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
D. |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 |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 |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 |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