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 A. |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
| B. |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
| C. |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
| D. |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
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
| A. |
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
B. |
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
| C. |
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
D. |
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
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
| A. |
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
| B. |
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
| C. |
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 D. |
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
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 A. |
雅典民主政治 |
B. |
僭主政治 |
| C. |
罗马共和政体 |
D. |
寡头政治 |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 A. |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
| B. |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
|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 D. |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