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对战后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向各国提供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
B.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贸易自由化 |
C.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构建了制度框架 |
D.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经济援助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 B.1895年 | C.1898年 | D.1906年 |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写道:“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曾国藩
①肯定《天朝田亩制度》 ②否定“圣库”制度③维护儒家正统思想④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原则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两组数据:
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
第二组: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
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
B.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
C.英国输华商品在头几年之所以猛增,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 |
D.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