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不仅结束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旧制度,而且带来了现代的共和民主新制度;也开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新纪元。
不管你支持还是反对辛亥革命,它已经发生了,并且已经造成了推翻清政府、终结中国的君主制度的事实。辛亥革命后尽管出现反复,但它确立的共和、民主和富强的发展方向没有改变,也不可逆转。
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年,清政府已经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它的垮台已经不可避免,因为它对外丧权辱国,对内专制、腐败,国家贫穷,民生困楚,社会矛盾激化,已经没有能力自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康有为为首的海外立宪派、以张謇为首的国内立宪派从不同的角度掀起反清情绪,造成各种反清力量的聚会,促使清政府走上绝路,最后在辛亥革 命的冲击下垮如,这是不争的事实。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确立的共和民主政制未能延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不起来,就此而论,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革命,这是为什么?原因有多种,但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孙中山的局限,也不能简单地归罪于革命党人的软弱。原因很复杂,有革命党人的主观原因,但从客观上考察,民初中国出现反复,也是历史的必然。
民初的中国,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势力在新与旧的较量中,虽然一时得势,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否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实现复兴中华、富强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以孙 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选择的共和、民主、富强的中国发展道路,以及建设一个民有、民治、民享,实现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社会的方向,则从 来也没有改变过,而且也不可逆转。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中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笔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辛亥革命开辟的发展道路不可逆转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所学知识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出管仲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展示的是战国时期哪一改革的场景?图二中,改革者舌战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你认为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个阶级的利益?
(3)比较这两次改革,在性质、目的方面的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4)材料二的改革在当时达到了什么结果?
(5)从以上改革的作用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3)请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4)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主题的再认识。
材料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然而, 175年前,英国派出的只有7000人的远征军远道而来打败了这个拥有80万军力的东方大国;155年前10月的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115年前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巨大的国耻。
材料二: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辱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1)材料中“175年前”、“155年前”、“115年前”分别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事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恶劣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请举两例说明。这些抗争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3)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主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革命宣扬的进步思想观念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材料二: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共党人……继承了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
(1)根据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具有哪些进步性?
(2)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二“三个兔子”在北大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且归纳出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两个“不公正”的含义。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