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国标”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细微颗粒(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检测标准,这也是公众对纳入国标呼声最高的两项指标。公众推动PM2.5进国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2年,我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并发布实施,之后先后经过了三次修订。在96年版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未将PM2.5列入;2008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第四次修订工作,但在2010年底首次征求意见后,只对PM2.5设立了参考限值,未纳入强制性限值。但相关专家表示,“时机不成熟”是PM2.5未进国标的主要原因;2011年10月,持续的灰霾天气让PM2.5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1年11月16日,新国标二次征求意见,首次提出将PM2.5纳入国标,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臭氧8小时浓度也同时被纳入。二次征求意见稿获得了公众“普遍赞同”,并于2011年12月底在环保部常务会上获得通过。
材料二;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注: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对PM2.5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哲理?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党和政府一直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不会允许物价上涨得不到遏制。温家宝总理指出,控制物价上涨关键是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第一,控制货币流动性,也就是管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第二,要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要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第三,要搞好流通,特别是要减少流通环节;第四,要管好市场,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整个市场有序地发展。
结合材料一,说明政府降低物价所采取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
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经过4天的展示交易,于2012年10月29下午圆满落幕。:经初步统计,本届文博会观展人数达35万多人次;签订合同类项目70个,金额102.3亿元,比上届增加3倍多,协议、意向类项目103个,金额303.3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19个,比上一届有较大幅度增长。项目主要涉及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影视、动漫、出版发行、演艺等领域。文化商品与文化服务总交易额8.05亿元(含动漫节和各分会场),比上届增长70.1%,其中,主展馆现场销售额9830万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32.4%。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文博会的签约盛况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请谈谈“一脉传承·创意未来” 的主题给我们在文化继承与发展方面的启示?
(3)怎样才能实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近日指出:今天的亚洲已经不是117年前的亚洲,今天的中国更不是1895年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时的中国。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国的原则和底线不容挑战。中方采取措施维护自己领土的安全,是理所当然,不容他人非议。要想让两国关系重返正常轨道,日本作为完全责任方,必须纠正错误,放弃继续霸占钓鱼岛的幻想。
请运用《政治生活》观点回答:
(1)请指出“中国不主动惹事”的依据。
(2)为什么中国“但也不怕事”?
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西藏全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507.5亿元,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5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8.7元,是2005年的近两倍。各级政府部门深入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惠及27.5万户、143万农牧民。
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谈谈西藏取得跨越性发展的原因。
2012年10月10日 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此类产品时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18.32%至249.96%。按照美方的贸易救济程序,对此案的调查还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根据目前的日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今年11月23日左右作出终裁。如果该委员会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商务部将要求海关对相关产品征收“双反”关税。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11日就此发表谈话表示,美国商务部无视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合理抗辩,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产品采取不公正的征税措施,中方对裁决结果表示强烈不满。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
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