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   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
(1)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岂是乡愁
罗兰
台北的雨季,湿漉漉、冷凄凄、灰暗暗的。
满街都裹着一层黄色的胶泥。马路上、车轮上、行人的鞋上、脚上、裤子上、雨伞上。
我屏住一口气,上了37路车。车上人不多,疏疏落落地坐了两排。所以,我可以看得见人们的脚下的泥泞——车里与车外一样的泥泞。
人们瑟缩地坐着,不只是因为冷,而是因为湿。这里冬季“湿”的感觉,比冷更令人瑟缩,这种冷,像是浸在凉水里,那样沉默专注而又豪不放松地浸透着人的身体。
这冷,不像北方的那种冷。北方的冷,是呼啸着扑来,鞭打着、撕裂着、呼喊着的那么一种冷。冷得你不只是瑟缩,而且冷得你打战,冷得你连思想都无法集中,像那呼啸着席卷荒原的北风,那么疾迅迷离而捉不住踪影。
对面坐着几个乡下来的。他们穿着尼龙夹克,脚下放着篮子,手边竖着扁担。他们穿的是胶鞋。胶鞋在北方是不行的。在北方,要穿“毡窝”。尼龙夹克,即使那时候有,也不能阻挡那西北风。他们是非要穿大棉袄或老羊皮袍子不可的,头上不能不戴一顶毡帽或棉风帽。旁边有一个人擤了一筒鼻涕在车板上,在北方,冬天里,人们是常常流鼻涕的,那是因为风太凛冽。那让人喘不过气来猛扑着的风,催出人们的鼻涕和眼泪。
车子一站一站地开着。外面是灰濛濛的阴天,覆盖着黄澄澄的泥地。北方的冬天不是这样的。它要么就是一片金闪闪的明朗,要么就是一片白晃晃的冰雪。这里冷,是最容易捱过去的,在这里,人们即使贫苦一点,也不妨事的,不像北方……
车子在平交道前刹住,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一上了车子,就一直在想着北方。
那已经不是乡愁,我早已没有那种近于诗意的乡愁,那只是一种很动心的回忆。回忆的不是那金色年代的种种苦乐,而是那茫茫的雪、猎猎的风,和那穿着老羊皮袍、戴旧毡帽、穿“老头乐毡窝”的乡下老人,躲着身子,对抗着呼啸猛扑的风雪,在“高处不胜寒”的小镇车站的天桥上。
那老人,我叫他“大爹”,他是父亲的堂兄。那年,他已经五十多了。晒黑的、风尘仆仆的脸,朴实的五官,光头上戴顶土黄色的老毡帽。在那五间的宅院里,他辛辛苦苦地支撑着那个老旧家庭的生计。对外,他要照管田庄;对内,他要照管四代同堂的三十多口家族的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而他,总是那么慢吞吞地,手揣在袖子里微躬着背,迈着一定大小的方步。他说话的时候,总是那么把声拖得长长的,仿佛字斟句酌,唯恐说走了嘴似的。其实,他只是习惯那么慢吞吞,好像任何重大的突发事件,都不会使他震惊似的。
那正是那样一个转变的时代,许多读“洋学堂”的青年都丢下那旧得霉腐的老家,去外面自立谋生。他们投入一种新的、工业化的生活里。他们用时钟代替了太阳。他们过着连吃一根葱也要去买的日子。他们按月领薪水,而薪水总是不够开支。但是,他们穿得一天比一天考究,妇女们慢慢地讲求时髦,而且学会了打牌。当我们隔几年回一次老家时,老家的人,都带着惊羡的眼光看我们,而我们也为自己能够自立谋生,和接触新的东西,学来新的“派头”而有点自豪。
但是,有一年,我们忽然不能自立谋生了!
那年战争爆发,父亲忽然失业。小家庭的生活,怕的就是失业,我们没有积蓄,兄弟姊妹又多。正在彷徨无主,忽然接到大爹的信。我们拆开那旧式的印着红框的中国信封,看见大爹那朴拙的毛笔字。他写道:“……小难逃城,大难逃乡。如在外生活不易,可随时返家团聚。家中虽清苦,然粗茶淡饭,尚可无缺。……”
不两日,大爹又来了回信,信中详细说明火车开到的时刻,让我们务必搭某日某班的火车。
火车在冰天雪地中奔驰。我们三人紧紧地挤在三等车厢里的一张椅子上坐着,茫然地望着外面的风雪。那平原真是荒凉,火车奔驰好几里,也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冻僵的寒天、冻僵的河水、冻僵的平原、冻僵的枯树和抖颤的电线。那火车窗棂上积着高高的一层雪。车中的暖气驱不走那从四面八方袭来的严寒。我们的手和脚都冻得发痛。
下了车,我们就见大爹爹跑过来。他跑的时候,那毡窝就陷在深深的雪里,使他举步维艰。他跑得那样吃力,而又那样快,使我们几乎不相信那就是大爹,我们从来也未见大爹跑过,他总是四平八稳地踱着方步的。而这次,他吃力跑到我们面前,嘴唇“哆嗦”地抖着,用他冻僵的手把两个妹妹搂在他怀里说:“好孩子!好孩子!冻坏了吧?孩子?”(本文有删节)
画线的“台北的雨季,湿漉漉、冷凄凄、灰暗暗的”、“只有冻僵的寒天、冻僵的河水、冻僵的平原、冻僵的枯树和抖颤的电线”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简析。
文章主体内容是回忆北方以及北方的“大爹”,但文章开篇却从台北的雨、从台北的市井和人物写起,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那已经不是乡愁,我早已没有那种近于诗意的乡愁,那只是一种很动心的回忆”,文中“近于诗意的乡愁”与“很动心的回忆”分别指什么?
文章后半部分聚焦在“大爹”的形象上,突现了“大爹”怎样的精神品质?从“大爹”身上,你看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在的人们虽已逐渐摆脱了服装政治化的概念,但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多元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B.统治者以血腥手段强迫人们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
C.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被人们推崇,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无可厚非。人们应持宽容的态度。
D.作者反对服装政治化,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并通过回顾历史,指出服装政治化的危害,给世人以警醒。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 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 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下雨了!” 
“下雨了!” 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选自《汪曾祺短篇集》)
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请你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请简析画线的句子“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中的词语“枯瘦、褴褛、污脏”和“神圣”的含义。 

文中画虚线的语句三次写到眼睛。请简析三次描写眼睛的用意。

汪曾祺小说记叙的大多是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请结合全文的内容探讨: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意在反映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印企业崛起应以日本索尼为鉴
若说亚洲崛起,其实上世纪80年代,就有“日本第一”和“台湾奇迹”两个值得参考的实例。日本的人口是美国的四成,经济实力亦大约是美国的四成,所以日本在80年代一发力,就和美国“并驾齐驱”。“日本第一”和“MadeinJapan”成为许多商学院的研究命题。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丰田式管理,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成为很多美国和台湾公司的学习对象。丰田进军美国,没有水土不服,后来更是超越了美国本土企业福特汽车。日本本土经济十多年的停滞不前,对丰田毫无影响,丰田在21世纪对中印两个市场的不同策略,值得留意。
  另一家值得留意的是刚过“六十大寿”的索尼(Sony),海外研究Sony的人,无人不知盛田昭夫(AkioMorita)这位创办人,因为此公在上世纪的曝光率,日本无人能及,而这又恰是索尼雄霸市场,在消费者心中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的明证。但是,人们对另一位创办人井深大却是极为陌生,这位1908年出生的工程师兼发明家,在1976年,六十八岁那年,就成为索尼荣誉董事长。这位信奉“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领导人,曾经培养了索尼大量的“激情集团”。但根据在索尼工作长达四十年的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介绍,从1995年开始,井深大转为首席顾问后,索尼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尽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这个由索尼团队OHGA和出井伸一倡导的西方管理观念,一直困扰索尼公司十一年,期间在2003年发生“索尼震撼”(Sonyshock),去年聘任美籍英裔人为首席执行官,意图扭转公司发展的颓势。索尼究竟应维持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还是以“客观公正化的绩效制度”来改革,这是索尼在发展中要面对的问题,这也给其他崛起的企业诸多的思考。
  每一家达到雄霸天下的企业,都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崛起和员工激的情丧失。所以中印崛起,日本可以为鉴。最好的技术工程师,能否领导消费者的爱好,最佳技术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认可,这是21世纪产品风险管理的大命题。
对划线词语“日本第一”和“并驾齐驱”,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第一”是赞赏日本的经济表现及其在国家管理与全国协调方面的技巧。“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腾飞后,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
B.“日本第一”是赞赏日本的经济表现及其在国家管理与全国协调方面的技巧。“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当。
C.“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经济超越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当。
D.“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经济超越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腾飞后,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

下列对选文的解读,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同为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人们对盛田昭夫很熟悉而对井深大却极为陌生,是因为井深大对索尼公司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盛田昭夫。
B.井深大“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理念和他所培养的大量索尼的“激情集团”是索尼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C.由索尼领导人的风格可知,“要充分发挥勤勉认真的技术人员的技能,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提出者是出井伸一。
D.21世纪产品风险管理的大命题是技术产品可以不先进,但一定要获得消费者认可。

中印企业崛起应以日本索尼为鉴,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印度不应该像索尼后来那样信奉西方管理观念,“实行绩效主义”,而应倡导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的发挥技能”的管理理念。
B.中国、印度不应盲目效仿他国经验,而应在实践中摸索出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源、人口等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C.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保持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研究消费者,重视消费者,以消费者的爱好设计产品。
D.企业崛起后向外扩张,要融入当地,同时也要保持自有的企业文化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
文中说“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具有哪些品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阐述。
文末说“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