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被委以重任的文化
郜元宝
今天,对学术文化、文学和书籍的极端粗俗的尊崇,较之以往各种形式的极端虚无主义,或许更具破坏力。
很多地方花大把银子重建古史,重修古籍,美其名曰“文化工程”;很多强势媒体设立权威文化学术讲座,请学者们向大众普及“国学”常识,于是《论语》、《庄子》……继盛演不衰的“清宫戏”之后,以更大规模和更强感召力轮番轰炸;很多书商和评论家合谋,频频颁布年度文学排行榜,推出年度巨著;很多文化新星一夜之间被制造出来。
而在这人为的哄闹中,普通人对学术文化乃至一般书籍的朴素情感也惨遭扭曲。
80年代“文化热”过后,一度出现文化冷淡期,害得90年代初一班知识分子忧心忡忡警告“人文精神失落”,哪知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讥笑,认为这是呼吁在新经济政策下优待知识分子,好比鲁迅小说《理水》所讽刺的“文化山”上的文化人,因为被委以重任,就以“国粹”自居,要求也像文化那样被供养起来。
文化人在新世纪并没有被普遍养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文化本身确乎被委以重任了。瞄准巨大商机的强势媒体与出版机构向大众灌输的文化信息之丰富之沉重,“人文精神讨论”的发动者们恐怕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现代的“读经”举步维艰,新世纪的读经研史运动却异常顺利,几乎达到全民响应的地步。
但如此被委以重任的文化,实际发挥的功能并非文化普及或文化教育。权威机构恐吓大众:必须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必须积极参与新的文化造神运动,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否则就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就会错过造就自己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就会落后于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就会被当代文化唯一合法、健康、有生命力的主流所抛弃。这不是“文化恐吓”是什么?
文化匮乏时代高玉宝“我要读书”的经典诉求,如今已经变成文化泛滥时代“你必须读书”的绝对命令;“我要文化”已经变成“你必须拥有文化”。文化好像并非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好像并非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书、学术文化以及死而未僵的文学好像都变成了须顶礼膜拜的偶像,在心理上压抑、恐吓着个体乃至整个族群。
鲁迅小说《风波》写茂源酒店老板赵七爷,因为家藏“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就自诩博学,动辄拿“燕人张翼德”说事,甚至“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恐吓乡下人:“你能抵挡他么!”真心劝人读书,这种赵七爷式的脾气总要改一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的第二段可知,今天不断推出的年度巨著和文化新星,都是书商和评论家合谋炮制出来的,根本不值得读者推崇。 |
B.面对80年代的文化冷淡期,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警告说“人文精神失落”,而这又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供养文化人的呼吁。 |
C.权威机构恐吓大众要想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
D.在作者看来,文化应当是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也应当是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杂文咋成了糠菜团子? 粒砂
很冒昧地问一句: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有吗?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
如今的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越看越不对劲,甚至有些杂文简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先散了。
这是一种悲哀和尴尬。眼下,卓尔不群的杂文家及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杂文,如凤毛麟角。而多的是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个人叹唱的所谓杂文,多的是无病呻吟、不痛不痒、隔靴搔痒的所谓杂文,多的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游离时代的所谓杂文。一向被称为“匕首”“投枪”的杂文,如今怎么啦?咋成了“银样镴枪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
我们寻觅那种诛伐邪恶、匡正时弊的杂文;我们呼唤那种淋漓尽致、桀骜锋利的杂文;我们渴望那种有思想深度、有幽默趣味的富于逻辑力量、思想锋芒和阅读美感的杂文。在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的年月,我们悉心聆听君子坦荡荡般雷鸣闪电的药石之言,那种怒目金刚的逆耳之言!哪怕那声音是微弱的,我们都会认真地辨析和聆听!
是的,杂文的确是有“诸多不便”,也确实难写。正如有人所言:“杂文是个奇特品种。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时代都没有她用‘文’之地。天下太无道,不准庶民非议,庶民不敢公开非议;天下太有道,放手让庶民非议,庶民则无可非议。”同时,杂文还有别种尴尬,那就是“别人做得,我却写不得”!但,那就妥协了吗?这绝非杂文及杂文家的个性!什么是杂文?杂文就是良药、银针、解剖刀,就是黄钟大吕暮鼓晨钟。它于微末中见大义,于褒贬中知趋避,能警策人心,使人清醒,更能明是非正风气知兴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杂文作为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应与杂文家“唤起民众”的启蒙责任感相称。这就要求杂文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侠骨柔肠赤子之心。鲁迅先生受到世人敬仰,不正是如此吗?
作这样的判断,并非一味否定目前的杂文地位或状况。而是说,目前的杂文不尽如人意之处太多太多。若问什么是优秀的杂文,何谓卓绝的杂文家?你读读鲁迅横眉冷对的嬉笑怒骂,晚年巴金剖心自省的忏悔真话,你读读邓拓、吴晗、廖沫沙,便会从中找到答案!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
下列对杂文“成了糠菜团子”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如豆腐渣一样,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就先散了。 |
B.有些杂文不一吐为快,只是转弯抹角;不针砭时弊,只是个人叹唱;不一针见血,只是隔靴搔痒。 |
C.杂文本应为“匕首”与“投枪”,如今一些杂文变成了“银样镴枪头”,没有揭露性,没有战斗力。 |
D.如今杂文界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缺乏思想深度与幽默趣味,少有逻辑力量与思想锋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儒家体育精神:败者饮酒德者无所求
叶匡政
今天人们说起奥运,像说的是自己家里的事,这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之初。那时的希腊人认为;人的精神归上帝管,人只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这种理念体现于运动,就是只强调身体的竞技与体魄的强健,把身体的力量、技巧和速度奉为竞赛的最终目的。现代奥运无论附加了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无非还是这个。
中国从春秋开始,就脱离了神话时代,相信人不仅主宰自己的身体,也主宰着自己的精神。儒家认为,只有在精神健全的基础上,身体和技艺才有价值。所以儒家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即使竞赛,也是为了提升人的身心修养。孔子认为‘‘贤者”才能参加竞赛,因为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理解竞赛的意义,才能不为竞赛所损害。这种思想,使中国自古就不注重纯粹的竞技运动。但不是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运动与体育精神。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体育竞赛的基本认知,意思是: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就是此时,也是相互作揖后登堂比赛。赛后再相互作揖,走下堂来饮酒。这种竞赛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孔子所说的射,就是古代的射礼,当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弓箭在当时,既可狩猎,也是重要的武器。早在春秋之前,人们就将射箭比赛“饰之以礼乐”,使它不仅成为一种竞赛,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中国竞技运动的独特精神。
《礼记》阐释道:射的意思就是“释”,也就是“舍”的意思。所谓释,就是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所以,做父亲的,要把靶心当成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做国君的,做臣下的,也都要如此。射箭,其实就是射向代表自己志向的靶心。那时男孩一出生,就让人用
桑木弓和蓬草做六枝箭,代表孩子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代表男子有所作为的广阔空间。儒家认为,男人只有志存四方了,才有资格坐下来吃饭。
古时天子通过射礼来选拔诸侯、卿、大夫等各级官员,比今天人们对奥运会还要重视。每年天子在专门的射宫比试射礼。诸侯在射礼中,如多次得到褒扬就会增加封地,多次成绩不好的就会削减封地,所以古语说:“射者。射为诸侯也。”“侯”就是指射箭用的靶子,这即是“诸侯”二字的来源。
儒家认为雅乐能陶冶性情、调整心志,所以故意给单纯的体能竞技设置了难度。在竞赛的最后一轮加入了《诗经》的演奏。竞赛不仅比箭中靶心的多少,更要看仪容体态是否合于礼,动作节奏是否合于乐,有一套复杂的裁判方式。与奥运相比,射礼更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它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来提升人的身心修养,所以修养越高的人,获胜的可能性能越大。它的竞赛规则与今天的奥运会比,也要高明、深奥得多。
所以,《礼记》中把射礼称为“仁之道也”。射礼虽已失传,但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独特认知,并没有被抹去。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与这种传统文化心理有关。
有意思的是,古奥运会和射礼都以饮酒来结束比赛。古奥运会奖胜者饮酒,这就是今天奥运奖杯的由来。而射礼则请败者饮酒,古人认为酒是稀罕之物,所以人们祈求射中,来辞谢饮酒,以示有德行的人无所争求。仅从这一点我们也可窥见中西体育精神的大不同。
(选自《艺术中国网》2008年8月10日)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奥运并没有附加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还是强调身体竞技与体魄强健的古奥运精神。 |
B.只有“贤者”才能参加竞赛,这种思想使中国自古就不注重纯粹的竞技运动并影响到后世。 |
C.古时天子通过“射礼”这个唯一的方式来选拔各级官员,比今天人们对奥运会还要重视。 |
D.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因为今天的体育赛事不如古代的射礼那样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