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
|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
| A.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 B.君主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
| C.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制 | D.维护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大资产阶级和容克所控制),国家预算上院(国王控制)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这一规定( )
| A.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 B.使两院权力超过国王 |
| C.国王仍具有否决权 | D.使资产阶级和容克独立掌权 |
美国学者科恩在《论民主》中说“国家之间常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发生争论。如果指称某一政府或某一套国家制度是民主的,那只会使这一问题益加混乱。声称某些国家是民主的,是要以武断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是用未经证明的假定来进行辩论。问题的焦点是这一套或那一套国家制度更民主一些(或不太民主)。”该学者的核心观点是()
| A.民主至今还未真正实现 | B.有国家就不可能有民主 |
| C.民主是一个比较级概念 | D.对民主的争论毫无意义 |
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
| 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
|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
| 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