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孙中山的这些话表明他认识到( )
①军阀混战的背后是列强的利益之争
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革命的任务之一
③欧美民主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④苏联和共产党才是国民党真正的朋友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③ |
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
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 |
孙中山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他在《建国方略》中甚至设计了包括“高原铁路系统”在内的中国铁路建设总方案,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这一设想所体现的战略意图是()
①维护国家主权②抵御列强侵略③开发利用西部资源④实现“民生主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④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从1912年12月中旬正式拉开帷幕。这届国会()
A.国民党积极参加选举并获胜 |
B.推动了国民党内阁的建立 |
C.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
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
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忧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未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 )
A.进步意义大于缺陷 | 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 |
C.因有局限无法实行 | D.长久时间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