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落 价
冰心
①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②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③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④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⑤小方真的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⑥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⑦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⑧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⑨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方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文中第④段划线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己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亠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荚。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这个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纯自然的美是不存在的。
B.古松、高山、清水等一旦成为欣赏对象,就会因主观色彩而改变了本色。
C.美存在于自然之中,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心灵的产品,与人的情绪等无关。
D.各人的情趣不同,从一样的松、山、水等自然景象上获得的美感并不一样。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人眼底出西施”是因为“情人”已成为恋人的欣赏对象,即使不美也觉得美。
B.只要不带“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看花,花不论是邻家的还是自己的,都是美的。
C.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带有占有欲,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
D.极浓度的初恋者往往胸无纤尘,历史上不乏著例,不应质疑“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否存在。

根据文意,请概述美感是怎样产生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北国的安逸
张炜
法国翻译家、汉学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书里为我出了个题目:什么东
西——它可以是一个词、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一会马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题
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却一直没能写出来。原因是我想不出这种能够直接引起联想的东西(事
物)到底是什么,甚至还陷入了困惑。
现在,置身于黄河北岸的阵阵秋凉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种特别的温暖,并且不由
自主地想到了怎样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且我还想起了过去几年中的这个时节,即秋末初
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出差时,在湿冷的寒风中怎样瑟瑟发抖,想起那时的窘迫和
对灿烂阳光的期待。我曾经想到了中国北方热乎乎的大炕。当时如果有那样一个去处,我会
毫不犹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国胶东冰冷的冬季,那时我们每次从街上返回,要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偎上炕头儿:寒意顿消,满身惬意;可惜的是,如今不仅在国外,即便是
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北方都市济南,大概寻遍满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热的大炕。
然而告别了它,对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一种传统,一种独特的享受。这种
享受实际上仅仅是属于中国,属于北方。它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
集中了对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蕴,特别是它在冬天所给予的那种安逸,也就想
到了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那种生活。想想所到过的国家,好像接近于这种大炕、这种居家习
惯的,在东亚一带还有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暖床之类。不过它们与中国的大炕仍然还是不
同的,它们看上去更多是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地铺”。标准的炕一般比双人床要大得多:由
土坯或石料做成。北方的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辽阔的关东,几乎家家离不了大炕。在那
里,一说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别是想到了“我们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温度降到了零
下四十度,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那么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过冬了,这个家也就是
可爱的。大炕的确让人充满了留恋。
大炕与床的区别在北方人那儿是非常清楚的。说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们十有八九会
感念炕的好处。而对于床,对许多人来说那不过是不得已而用之罢了。炕宽大、稳固、随意、
耐用。炕十分沉着。床比起炕来要显得单薄和轻浮,也不够坚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
上了年纪的人,一离了炕就会难受。还有些人只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稳,一到了床上就要失
眠。我曾在胶东海边农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冬天里,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
怕冻的红薯和南瓜,还有一只猫依偎着老人。入夜后一家人常常围在炕上剥花生剥玉米,男
人时不时伸手到烟笸箩里抓烟;来了串门儿的也马上爬到炕头,一起做活儿,说说笑笑,传
递见闻。这就是一幅北方农村的“过冬图”。
到了冬天,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会说:“上炕暖和吧。”不仅这样,他们
挂在嘴边上的还有:“上炕吃饭”、“上炕说话”、“上炕抽烟”、“上炕看书”、“上炕喝茶”、“上炕打牌”,等等。这让人常常觉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的确,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从出生
到终了,都是在炕上。炕与人的亲密关系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得从北部广大地区进城的人,由他们亲手设计的公寓楼曾特意在主卧室留下了修筑大
炕的地方,惹得城里老户哈哈大笑。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能说“一张炕”。它要说成“铺”;更多的时候还要按“座”来算,
平常都说“一座炕”,听口气就像说一座山一样。山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它一直装在游子的
心里,化为永恒的参照和长久的思念。
第二段,作者回想了自己在凉意中对温暖的特别渴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2)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凡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和隐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
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但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
何关系。殷周至秦汉时期的园林是以模仿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关系的帝王园囿为主流。与皇
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兴起比较晚。私家园林在兴起之初,完全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早期
的私家园林是大臣、富贾相互炫耀财富,争权夺利的产物,与士人的隐居无缘。
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由于长期的战乱而厌烦战争,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因而,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大行其道,并导致了行动上的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先秦以来坚
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的传统,还是士大夫心灵中模糊地向往着的,他们以不同的方
式勉力保持自己心灵中的这片净土。其中,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
地。因此,以隐居园林的清旷与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就成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具
有隐逸倾向的士人孜孜以求的风尚,园林也就成为其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
者互为因果,人们的审美意趣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化,使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的自觉的
审美对象。随之,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萌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态一~寄托
士人隐逸理想的士人园林。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独立出来,并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
而士人园林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园林和园内建筑的命名上,士大夫的
隐逸之意往往写进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名字中。其次,士人园林内建筑物少而简朴,不尚
华丽。在王公贵族大官僚的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动辄“馆宇崇丽”“穷极工巧”,规模与豪华
直逼皇家园林。士人园林则不同,建筑物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朴素自然。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
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
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
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些隐逸情怀
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士人园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士人园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
B.士人园林在建筑和景观布置上追求朴实和谐,体现着士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
C士人园林出现以后,隐逸思想与园林艺术才产生了关系,并不断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
D.作为私家同林的士人园林,在它兴起之初,只是对皇家园林建筑的模仿。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是士人园林的基本主题,士大夫们将隐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精心营构的园林名称中。
B.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就与隐逸文化有着密切、复杂,难以割断的关系。
C.隐居于园林,是身处乱世的很多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用来保全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
D.因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士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采用障景、抑景、漏景来丰富其内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从其历史还是造园主题、建筑景观的布置和手法来看,士人园林处处体现着隐逸
的思想、文化和精神。
B.殷周至秦汉时期只有皇家园林,所以当时园林是以模仿自然为主题,体现天人关系,
园林规模大,建筑豪华。
C.士人园林之所以能够萌生,除了当时隐逸文化的流行,也与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转变有关。
D.私家园林能够独立出来,并在其发展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与士

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人 生 的 初 秋
欧阳斌
南方的初秋,是个异常美丽的季节:青黄相间的原野,展示着一大片一大片渐趋成熟的诱惑;天空是那样晴朗、恬淡、高远,犹如一泓无痕的秋水,透出蔚蓝至极的深邃;风儿已经开始清凉,让人的心境好不宁静;好不宁静的心境让你从从容容地想到生命的许多事情。
生命的季节也一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夏秋交替之间初秋悄然来临了。生命的初秋季节,便开始自自然然地透出生命最高峰值期间所具备的某些特质。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都是表达这种特质的具体形态。
爱好的转换是不知不觉的。比如说,我曾经酷爱过诗歌,翻阅旧日的笔记本,竟有一大摞中外名著的手抄本:从诗经到宋词;从荷马到艾略特;从艾青到朦胧诗……工整的手迹,详尽的注释,读背的痕迹,连我自己也大为感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歌便为散文和哲学替代了。哲学书籍潮水般地涌向我的书柜,将昔日盘踞正宗的诗集挤到一隅;散文则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成为了我灵魂独白与对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写作起来,也再没有写诗写歌词那种要死要活的“苦吟”,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无拘无束行云般的流动;散文中又尤对随笔小品情有独钟,一点感悟,一点哲理,一点心绪,均可滴滴入笔,不要开头,也不要结尾,信手录之即可。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诗歌是青年的情人,而散文与哲学则是中年的伴侣,仅从这一爱好的转换看,我的生命的初秋之到来是确定无疑了。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嗜动到嗜静。学生时代,知青岁月,龙腾虎跃于篮球场上、你追我赶于田径场间的兴致已一去不复返了。篮球也还是打,但多半是“意思意思”,当起“板凳球员”来绝不面红耳赤;至于跑步则几乎完完全全让位于散步,在清凉的秋晨或火红的夕照间随意无拘地散步,悠悠然然地边散步边看风景胡思乱想且自得其乐;旅游似乎也还有些吸引力,但到得一个地方决无马上一睹为快的冲动,看景点时步子一慢再慢直到将眼镜凑近被岁月侵蚀的字碑看清楚了再作新的移动,决不搞“到此一游”。至于家居生活,下班之后的秋夜和凌晨则成了沉思的乐园。
沉思是人生初秋的一大特征。生命到了初秋便不再那么富有激情,而更多的转向沉思——沉思当然也要激情,但那是另一种激情。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从收到的刊物和读者的来信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生命到了初秋则意味着负有某种使命,隐隐约约感到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写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当工作与写作的枝头同时结上果实时,人生的初秋才会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氛。
生命到了初秋,最大的惶恐莫过于时间的匆逝!在这种季节,时间以一种无法挽留的加速度匆匆逝去,不知不觉之间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岁岁月月就这样永不回头地过去了。紧跟着妻子从你的头发上惊异地发现若干白发而你则注意到妻子眼角有了细细的密纹;孩子则一天不同于一天地拉面般地长高。于是你的心中不能不充满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完成使命的紧迫感。甚至不惜以生命超负荷的运转为代价,过度的磨损使生命变得愈来愈娇贵,一感冒就发烧就拉肚子就吃药打针甚至上吊针,中午不睡下午就没精打采如病过似的,生命因之进入一种需要调养和整修的状态。
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人生的初秋,一种澄澈如秋水的生存状态。生活犹如流云,心情犹如秋空,生命之果则高悬于枝头,炫耀着一个即将采摘的季节。
意识到生命的季节是极其重要的。到了初秋,人不必过于匆匆地赶路,有时需要停下来,才能细细地品味风景与人生。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最早到达终点;人生没有回头车,过去了就永远不回头,倘不留点什么便只有永远的遗憾。
那么,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味人生初秋的滋味吧!既然春天已经流逝,既然夏天不再复回,既然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的稍纵即逝,那么我们的唯一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初秋,这生命中最美丽的季节!
本文写“人生的初秋”,可开头为什么要对南方的初秋进行描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
答:
(2)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
答:
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人生的初秋”有哪些特征。
答: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你读这篇文章有何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