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题。(10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太 史 公 疑 子 房 以 为 魁 梧 奇 伟 而 其 状 貌 乃 如 妇 人 女 子 不 称 其 志 气 呜 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苏轼《留侯论》)语段中的“高祖”“淮阴”分别是指谁?
“高祖” “淮阴” 作者认为,子房在楚汉战争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及魏王班师,砺从东归。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任圜不得已,遂诛延孝。
未几,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高祖起于晋阳,唐末帝命赵延寿进讨,又命翰林学士和凝与延寿偕行。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及唐军败于团柏谷,与延寿俱陷于契丹,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会契丹主卒,永康王北去,萧翰自东京过常山,乃引铁骑围其第。时砺有疾,方伏枕,翰见砺责之曰:“尔言于先帝,云不得任蕃人作节度使,如此则社稷不永矣;又先帝来时,令我于汴州大内安下,尔言不可;又我为汴州节度使,尔在中书,何故行帖与我?”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翰遂锁砺而去。《辽史》: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砺平生抱义怜才,急于奖拔,闻人之善必攘袂以称之,见人之贫,亦倒箧以济之,故死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叹惜焉。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擢:选拔 |
B.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害:妨害,伤害 |
C.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制:制定,决定 |
D.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縻:束缚, |
“砺平生抱义怜才”下列材料说明砺“抱义”的一项是
①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②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③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④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⑤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⑥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
A.②④⑤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张砺爱学习,有文采,唐同光初年进士及第,示做官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 |
B.康延孝造反,跟随郭崇韬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出谋划策,利用敌人的麻痹思想,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取得胜利。 |
C.父亲的妾死了,砺犹豫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 ,闲居了三年。 |
D.砺对国家大计一向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赞同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也不赞同他们在皇宫内驻守;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5分)
⑵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西湖梦寻》序·(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虀瑶柱:食品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 |
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 |
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 |
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
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 |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 |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 |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
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译文:
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这说明了孔子“德治”的思想主张。 |
B.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为了教授学生,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
C.孔子认为凡能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者,处理家政井然有序者,就一定能“治国平天下”。 |
D.孔子认为,出仕诚然是“为政”,但只要能在生活中讲求仁、孝,也是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 |
(2)结合上面的语段,简要说明下面语段所表达的孝悌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①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②矣。笾豆③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注】①暴慢:粗暴、懈怠不敬。②鄙倍:鄙,浅薄;“倍”同“背”,背理。③笾豆:都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用具。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有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词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
(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①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②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大义,大略谓:“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政,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 ①中人:太监。②给事中:官名,常在皇帝左右待从,备顾问应对之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疾大户兼并疾:痛恨 | B.又裁节邮传冗费裁:免去 |
C.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雅:向来 | D.交口而文其非文:掩饰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海瑞治吏威严的一组是
①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②力摧豪强,抚穷弱
③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④鱼肉搢绅,沽名乱政
⑤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⑥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化指责海瑞,而皇上则褒奖海瑞,房寰恶毒诋毁海瑞,海瑞也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则抚慰挽留。这都说明了皇帝对海瑞是较为赏识和看重的。 |
B.张居正并未“居正”,海瑞托病辞官后,尽管派人察看到海瑞的清廉,但终因害怕海瑞的严峻刚正,始终不敢召用他。 |
C.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
D.本文对比手法明显:海瑞采取了“抚穷弱”等措施,一心为民为国,深受百姓欢迎和拥戴;贪官污吏受他惩治,则对他恨之入骨,极力诋毁和排挤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2)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