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朱熹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 |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准 |
| C.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 D.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
|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 C.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材料表明()
| A.在传统观念中已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
| B.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
|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民的基本责任 |
| D.旧用“国家”并非是指朝廷或皇室 |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区别 | B.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 |
| C.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 D.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
“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下图中“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