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这次深圳、珠海之行,主要解决了
A.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 |
C.祖国统一的方式问题 | D.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孙中山在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引句省略的是
A.民权主义,以与民族主义同时解决 |
B.民族主义,以与民权主义同时解决 |
C.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
D.民生主义,以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同时解决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
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根据上述材料,从下面选取一组与之对应的关键词
A.民族觉醒 民族团结 全民抗战 | B.使命意识 敌后军民 汪洋大海 |
C.危机意识 武装斗争 战争奇观 | D.军民结合 敌后军民 人民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