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这次深圳、珠海之行,主要解决了
| A.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 | 
| C.祖国统一的方式问题 | D.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1919年5月4日,国内爆发五四运动。远在欧洲的一战华工,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内的变局和巴黎和会的动向,但在当时的通讯传媒等条件下,国内各界对远在巴黎的中国代表的影响却鞭长莫及,欧洲一战华工挺身而出,直面中国代表施加压力,“他们预备每一个专使的命用三个人的命去偿他”迫使中国代表不敢在和约上签字。对这段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①欧洲一战华工在拒约过程中起特殊重大作用
  ②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不能真正维护国家利益
  ③该时期通讯工具没有电报,影响了外交活动
  ④五四运动与华工拒约行动都迸发着爱国热情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是宋朝交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曾是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 | B.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省内 | 
| C.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D.该图实物属于第二手史料 |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逐渐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强大的文化体系。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儒家学说合法的生存根基逐渐丧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末废科举考试制度,基本切断了儒学与政治的连接 | 
| B.西方近代科学影响下,儒家的真理地位受到人们怀疑 | 
| C.报纸、杂志和电影出现后,儒学的传播途径逐渐萎缩 | 
| D.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东渐,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规范 | 
法国年鉴派大师有句名言:“历史学家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对活生生的事物(the Living things)的理解能力”,名言强调的是()
| A.历史评价的科学性 | B.培养史识的重要性 | 
| C.搜集史料的方法 | D.史论经得起考验 | 
改革成功与否需要同时满足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依据这一标准,属于成功的改革有()
  ①宗教改革②阿里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东欧国家改革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