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活动在北京举行。感受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勿忘国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二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根据提示,填写完成下表。
时间 |
历史事件 |
结果 |
原因 |
历史意义 |
1894年 |
|
|
清政府政治腐败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民族危机加深。 |
1937年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日本战败投降 |
|
|
(2)列举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二次战役或战斗。
2010年11月25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应邀在日本民主党“国家原景研究会”就中日关系发表演讲。程大使表示,中日两国领导人在横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就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重要契机。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描绘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中的“从机器上感觉不足”,清政府提出什么口号?其目的是什么?
(3)意识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后,中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有何积极作用。
(5)据上述几个救国方案的结局,结合材料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4)孝文帝改革给我们什么启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找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成为“张骞凿空”?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请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材料一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
(2)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读图说史
看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人物是谁?
(2)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指?
(3)说一说他的主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