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式尊严
冯 华
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陌生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老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忽然暂停发试卷,匆匆跑上讲台。
“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在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
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
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
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
“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
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
“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
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完成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那天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
“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
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正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电脑,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终于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仍有逃离的羞愧。
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
“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解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讶,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直到我脸红为止。
“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警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旅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
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

E.文章开头写S小姐对中国学生的偏见,要求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隔开,而后来却对“我”大加赞赏,可见,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
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马拉利的账单
胡国玮
马拉利怀揣一本烫金的《鲁宾逊漂流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心跳得跟战前的鼓点一样。
“唉,还有比我更惨的吗?父母离异,自己无家可归。可怜的奶奶,不要再为我失眠了,你的马拉利长大了,你的马拉利会学有所成的,让父母们后悔去吧!可他们又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如果他们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在他们向我道歉前扑向他们的怀抱。”即便如此,马拉利也想过放弃,毕竟他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
“前面还剩两人!”冷冷的天,马拉利手心全是汗,他心里默念:“也许馆长会一时马虎呢,愿上帝保佑我!”
“下一位!”馆长声如洪钟。
 拉利感觉自己站在了众目睽睽的断头台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焦心的事呢?
“我还没看完,我还不想——”然而《鲁宾逊漂流记》却滑到了馆长面前。
“马拉利是吧,瞧,这本书你已经借一个月了,其他人还等着看呢。”馆长的目光落在借阅卡的“借书时间”一栏,还有那个在马拉利看来最要命的数字。
它是多么明显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艰难的10秒,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此时,玻璃窗上正照出马拉利那副缺衣少食的寒酸模样,外面是从积雪上呼啸而过的寒风,更远处是这个意大利小镇高高的灯塔,宛如一片枯黄的叶子,摇摇欲坠。
馆长似乎发现了什么,但他两次欲言又止。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马拉利得救了!
三天时间过去了,强烈的负罪感在无情地吞噬着马拉利年轻的心。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的战斗。马拉利又来到了馆长的面前。这一次,马拉利显得更加紧张。
“退你80里拉,拿好钱,亲爱的马拉利同学。”
馆长慈祥地看着眼前这个狼狈的学生,像在等他说出什么令他欢愉的话来温暖这个实在太冷的冬天。马拉利决定向馆长坦白一切。
“哦,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你想说什么呢?你借的书都看懂了吗?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要向老师提问。要知道,你们是小镇的希望,是意大利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个坚强明理的孩子!”
听完馆长的话,马拉利心里有如翻江倒海,整个人像一株被注入了新生的枯树苗。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
多年后,事业有成的马拉利准备回母校了却他多年的心事。然而,馆长已经去世了。
同事在收拾馆长的遗物时,发现他笔记本里有这样一页:“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从我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那天,我读懂了你的难堪。在借书时,我让你交30里拉钱作为押金,在退我书时,你偷偷把“3”改成了“8”,变成了80里拉,这样你就可以从中得到50里拉,这对你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意大利的老人,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你一顿然后把你扭送到校长面前。但我深知那不是你所需要的。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宽容你,并决定通过这种方式长久地资助你。亲爱的马拉利同学,今天,你以全校最优秀学生的身份毕业了,明天,请不要忘了回来支付你的账单。”
(摘自《读者》)
“从那以后,马拉利每天从馆长的手里接过厚厚的书籍,他们相视一笑,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请你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作用。
这恐怕是马拉利一生最艰难的10秒,他低着头像罪犯一样等着刽子手的屠刀。
如果你是马拉利,看到馆长留给你的这封信后会怎么做?
阅读全文后,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袁浩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说不出的灿烂。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个劲地疯长。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守一起。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蝴蝶飞啊》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青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如初。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事物无关。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吃饭了。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我们每一个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唏嘘的声音。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丰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同辈分的族人。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的信息。这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那一年那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闹声响最是撩拨一颗颗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那一年那一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那一天那一晚的如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更是我们的最爱。一时间我们在电影散去后竟久久不愿离散,我们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里。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③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品味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2)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家人吃面条酣畅淋漓的场面。请赏析这个场面描写。
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老北京的门神
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
其中,祈福门神专为祈福而用。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名,以迎祥祉。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世人赞为: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古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噩梦,常见祟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神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让他人难以想象到的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下列各项中关于“门神”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门神为祈福而用。爵鹿蝠喜、宝马瓶鞍,各取其名,供奉者希望从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
B.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多手持兵器,用以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
C.门神有前门和后门门神之别,北京住宅后门多为单扇门,只贴“魏征”一位门神。
D.住宅院落中的门神形象,多取自古典名著中那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人物。

本文认为门神是北京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北京作为数朝政治中心,政局动荡,门神文化最能体现北京百姓渴望和平、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
B.北京民居的门神形象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人物,也有历史英雄人物,各地门神可谓应有尽有。
C.历史上,各地文人、商贾、官宦等,因各种目的纷纷涌进北京,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不同的门神文化。
D.北京百姓喜欢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他们认为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贴上门神能够得到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京的门神形象各异,风格多样,是北京作为数朝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体现。
B.门神风俗能够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与中国古典名著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C.随着时代发展,门神已失去了原来的“祈福”“镇鬼”等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D.门神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当时人们心理的渴望和精神抚慰的需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又来到那宁静的小公园里的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 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你知道——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来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都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他们快活吗?”年轻人没有回答,那年轻人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人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 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只会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 我讨厌这一切。 ”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但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
“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 我必须快走。 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那辆车来。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起身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她去了。
年轻人看着她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
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转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进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选自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人的处境和安全,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小说行文时安排了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子形象的主要特点。
探究汽车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 ,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 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
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 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