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图中所示著作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句话表达了洋务运动“ , ”的指导思想。
(3)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上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在当时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5)依据上述材料,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变化。
阅读以下材料:
图一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市布局
图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请回答: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时代。
(2)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1 《共产党宣言》(1848年出版)
图2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图3 攻打冬宫
(1)图1历史文献发表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2)图2所示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尝试,试分析巴黎会社的性质,并结合史实论证。
(3)巴黎公社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4)图3所示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你认为十月革命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革命的胜利有何意义?
图1马、恩在一起图2公社成立图3“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请完成: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
(2)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有何直接联系?
(3)三幅图片分别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4)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这些革命者将破坏亲协约国的临时政府。他们的推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尤其引起争论的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材料二: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向这一政策挑战,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时,许多人准备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战斗,以便摆脱临时政府,因为临时政府阻碍人们获得极为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正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列宁提出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阅读下列材料:
(俄历)10月24~25日的革命所建立的、依靠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
本政府认为,一切交战国中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苦不堪、痛苦万状的工人和劳动阶级的绝大多数所渴望的公正或民主的和平,即俄国工农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10月24~25日的革命”是指什么政党领导的哪一革命?
(2)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成立的苏维埃工农政府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哪个阶级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