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曾抄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以言志。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毛泽东抄写这首诗表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 |
| B.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到新式学堂学习 |
| C.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各阶层人民,了解社会 |
| D.在离开韶山之前,毛泽东曾接受过近代科学知识 |
美、英、法、德、日五国1970年和2004年三大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情况显示
| A.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日益衰落 | B.新兴工业国家占领了世界市场 |
| C.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日益深入 |
“斯大林要实行高速度的直接工业化,而且把重点放在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上.国防工业是巨人的一条腿,但一条腿的巨人是不行的.斯大林认为,农业必须成为巨人的另一条腿;农业如果不发展,没有粮食、原材料,工业也不可能发展。”为此,苏联开始实施
| A.战时共产土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D.农业集体化 |
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达到3.9亿,翻了一倍还多。导致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 | B.新航路的开辟 |
| C.工业革命的影响 | D.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的改进 |
瑞士于1950年1月17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14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公使。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这表明
| A.新中国取得最突出的外交成就 |
| B.新中国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
| C.我国外交突破“一边倒”政策 |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广泛应用 |
严复说“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严复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主张君主制 |
| B.严复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的共和制道路 |
| C.严复认为共和制不适合地域地大民众的国家 |
| D.严复认为复辟君主专制不是救国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