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
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C.具答之 |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④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④端:故意。下列句中的“之”与“拔剑而刺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 | B.至之市 |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扶而道苦之()②是必夫奇鬼也()
③我固尝闻之矣()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翻译句子。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②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李生论善学》(节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③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④走。
居五日,李生故⑤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⑥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⑦自厌⑧,盍⑨改之乎?不然,迨⑩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⑾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⑿。”
[注]①或:有人。 ②志:记,记住。③但:只。④还:同“旋”,转身。⑤故:特意。⑥冀:希望。⑦逾:超过。⑧厌:满足。⑨盍(hé):何不,为什么不。⑩迨(dài):等到。⑾谢:道歉。⑿铭之坐右:把它当作座右铭。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生不说()②吾悉能志之()
③王生益愠()④善学者不耻下问()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A.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 B.学而时习之(《论语》 ) |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 D.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善 学 者 不 耻 下 问翻译下列句子。
(1)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这篇短文中,李生认为“善学者”应具备哪些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
阅读《九方皋相马》,完成后面小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②使行求马()
③穆公不说()④果天下之马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得其精而忘其粗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B.潭西南而望 |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D.乃记之而去 |
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臣 之 子 皆 下 才 也。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九方皋相马技术高超,能够识别千里马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报恩塔①[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下列各句中的而 与“中国之大古董”中的“之”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齐之习辞者也 |
B.乃记之而去 |
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D.非成祖开国之精神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
A始望见之 B久之不动 C学而时习之 D钱帅登之写出加点字的解释
1.两狼之并驱如故2故令嗥
3.相去数十步4 一狼径去标出下列句子两处停顿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