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和美国历史年代尺
日本:—︱———————︱—————————︱———︱————︱———
1868年         1894年             1931年  1937年   1945年
美国:—————︱———————————︱————————︱—————
1776年                  1861年            1933年
材料二: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经过近30年的努力,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于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年代尺中,1868年日本和1776年美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说出日本在19世纪末发动了什么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美国是如何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导国际体系”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日两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国内危机时分别选择了什么发展道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某校准备举办一次关于西藏的昨天、今天的图片展览,请你和同学们参加筹备工作。
请在展览中列出以下几件重大事件:
(1)西藏何时和平解放的?
(2)为了加强藏族同胞同外界的联系,党中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修建了几条通藏公路,请任写出两条公路。
(3)20世纪60年代西藏胜利完成民主改革,由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了什么社会?
(4)为支援西藏人民搞好建设,他把生命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热土,他被藏族人民称为“活菩萨”他是谁?
(5)西藏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今天的发展变化,你想对藏独分子说些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歌词
(1)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写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相关。
(2)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指的是谁?
(3)“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1)材料一反应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构想成功实践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如图

(2)根据材料二,可以发现大陆与台湾关系的现状如何?
材料三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摘自江泽民的讲话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有那些?你怎样看待台湾回归这一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经济发展计划?请举出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建设成就。
材料二(1992年的深圳)仙湖植物园里植物千姿百态。有一种树叫“发财树”……小平同志(观赏后)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哪一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决策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3)“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指的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哪一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四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4)依据材料二概述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有哪些?(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主要改变了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2分)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幅漫画与建国后的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图中现象的原因。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停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