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请问,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得益于何种计划?该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2)“一化三改”中的“三改”具体指什么?
(3)“三改”使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三改”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
(5)你认为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怎样的丰富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月18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与代表们,从他们下榻的萨沃尔-霍曼饭店出发,沿着亚非大街步入百米开外的独立大厦——这里正是第一次亚非领导人会议的会场。他们中,有印尼总统苏加诺,有中国总理周恩来,有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其他刚刚率领民众摆脱殖民统治,或正在为民族独立抗争的亚非领导人。这一段“历史性步行”被载入史册,成为万隆会议历史画卷中的经典一幕。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材料二所谓“主场外交”,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从亚运到奥运,从夏季达沃斯到世博会,从上合峰会到中非合作论坛,从亚信峰会到APEC会议……37年间,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淬炼出自信、包容与坦荡的气度。“来者都是客”,中国擅于连接东西、南北、南南间的不同诉求,为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有宽阔的胸怀、足够的善意,为各方搭好双边、多边交流的平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有哪些原因?2001年APEC会议在哪里召开?
(3)结合两则材料,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你有何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则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看法是否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为什么?
材料二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的红军长征精神,并试各举一例史实说明?
材料三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蒋介石正是接过这些口号,作为邀请毛泽东来渝的重要理由,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文中就有:“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3)根据材料三,分析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中国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28日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材料一中贯穿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图中信息举出唐朝与A、B两地交往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后又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关闭其它港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初期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了什么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说出我国古代从汉、唐、宋到清在对外交往上的特点?
(9分)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主要是三个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请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三: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已有63000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达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
请回答:
(1) 以上材料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 中国为积极适应这种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哪些努力?(
(3) 有人认为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也有人认为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