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题。(10分)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人 惟 求 旧 物 惟 求 新 新 也 者 天 下 事 物 之 美 称 也 而 文 章 一 道 较 之 他 物 尤 加 倍 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李渔《闲情偶寄》)
“戛戛乎陈言务去”语出         (朝代)            (作者)《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这段文字说明了“填词”应坚持什么原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祖雍,吴丞相。父穆,宜都太守。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及伦篡位,伦子虔为大将军,以荣为长史。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熊谓冏长史葛旟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北亲疏,欲平海内之心也。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旟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旟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人或问之曰:“何前醉而后醒邪?”荣惧罪,乃复更饮。与州里杨彦明书曰:“吾为齐王主簿,恆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及旟诛,荣以讨葛旟功,封喜兴伯,转太子中庶子。
时南土之士未尽才用,荣又言:“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书奏,皆纳之。
六年,卒官。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依齐王功臣格。
由是赠荣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元。及帝为晋王,追封为公,开国,食邑。
荣素好琴,及卒,家人常置琴于灵座。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因又恸哭,不吊丧主而去。子毗嗣,官至散骑侍郎。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伦败,荣被,将诛执:逮捕
B.今府大事,非酒客之政殷:繁多
C.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之易:掉换
D.帝临丧尽哀,欲赠荣表:表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例拜郎中不足外人道也
B.情告友人长乐冯属予作文记之
C.居职日浅相如素贱人
D.家人常置琴灵座当其欣所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荣是吴国人,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一家三代都曾做吴国官员,后来他又入齐做官。
B.顾荣在审判淮南王司马允被俘的僚属时,能够公正地判罪,最终使得很多人得到赦免。
C.顾荣任大司马主簿时司马冏骄横会引来杀身之祸,便托冯熊转告葛旟,最终葛禀告冏。
D.顾荣认为当时南方的土人没有完全得到任用,于是向皇帝上书举荐人才,皇帝都采纳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纵酒酣暢,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2)吴郡张翰哭之恸,既而上床鼓琴数曲,抚琴而叹曰:“顾彦先复能赏此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先王之法放:仿效,效法
B.之先王未备也拟:比较
C.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废置,搁置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治:管理,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既攻秦亡之控蛮荆引瓯越
B.以其法修则安治若属皆为所虏
C.士之生文、武之后为降虏蛮夷
D.又有治天下效悟已往不谏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B.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C.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D.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2)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3)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玉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崪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suā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崪:zú,指高山。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让其友让:动词,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谢:动词,致歉,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行:这里是“长大,成婚”的意思。

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一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②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 其 受 六 尺 之 孤 摄 一 国 之 政 事 凡 庸 之 君 专 权 而 不 失 礼 行 法 严 而 人 悦 服 用 民 尽 而 下 不 怨 行 君 事 而 人 不 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母艰丁:遭逢
C.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轼配:配得上、相当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B.不以迁谪介意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D.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