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 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37分)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
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社会原因。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日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
(4)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剖析,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材料,回答各科问题。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
材料三① 年 ② 月6日晚8时, ③ 、 ④ (人名)在中南海怀仁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先后到达会议室时,分别宣布对他们实行隔离审查;同时派人到中南海江青的住所宣布执行同样的决定。“四人帮”被一举粉碎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
(1)从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革命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填空:①②③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粉碎四人帮的背景和意义。(8分)
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
材料二人口的压力使得许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如衰老、事故)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堕胎、节育、谋杀和同性恋)。他还认为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④济贫法可以促使人口增长。
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马寅初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指出,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同时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打乱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步伐,企业的倒闭和裁员浪潮揭开序幕,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一些内陆省份现在面临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到2010年,虽然珠三角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出现“用工荒”,但是内陆省份依然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并谈谈你对人口增长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内陆省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三:深圳的变化
(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3)分析材料二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优势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
材料二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92年,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中指出:“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它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什么优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