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扼要概述图一人物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4分)
(2)关于图二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为“人类的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3)概括指出图三人物领导人民展开反英斗争的运动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与此运动相关的典型事例。(6分)
(4)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三年多的经验证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共同纲领),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完成整个过渡时期,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时期有哪些思想(或理论)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什么特点?毛泽东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外部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内部因素又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些地方?(提示:从领导、指导思想、革命前途方面思考)
(4)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是什么?这一创新理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后来,我国实际践行这一理论的进程如何?
(5)依据以上三则材料,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实践中,体现了什么共同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二的观点?(8分 )
(3)概括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4)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什么?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动荡,人类应该怎么办?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