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底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二.1953年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被砍,家禽被宰杀。”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大规模展开了什么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件事?
(3)材料四中的歌谣是指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
(4)材料一.二.三.四中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哪些?
(5)结合材料三,我们应该吸收什么教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航母梦”。纵观历史,许多舰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落日帆映血,江山暮色路何方】
(1)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该条约的名称。

【红船烟雨星星火,人间正道是沧桑】
(2)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请举一例说明。

(3)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了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哪一次战役宣告中国在正面战场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哪一城市解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当前,中华民族这艘大船正在扬帆远航,各项事业成就辉煌,从中你得到什么感悟?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史学界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再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哪一派别实践了这一主张?
(2)图二是谁的译著?
(3)在图三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
(4)在以图四为主要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期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请写出它的名称?
(5)材料一的四幅图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梁启超的分期
史学界的观点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的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官方的新华网17日(2013年4月)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远海训练编队17日上午在冲绳县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附近海域巡航。……有中国媒体指出,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某个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新浪军事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为什么说它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所说的“日清战争”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1895年签订的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个不平等条约?
(3)材料三反映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状况?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穹顶之下,你我守护。
材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科技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以英国为例,到1825年英国的生铁已超过了俄、美、德、法四国的总和,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三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图一英国煤产量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二中石油产量大幅提升现象的出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些发明有关?图三中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让你对新能源利用有何看法?
(2)请问上海世博会是在哪一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明了各国在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哪些问题?(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4)央视原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你会为穹顶下的蓝天做出怎样的努力?

两次大战 警钟长鸣
20世纪上半期,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世界大战的惨烈、核武器的威胁和接连不断的局部冲突,使人们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探索着和平之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20世纪上半期的“战争和革命”分别指什么?
(2)德国首先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它的目的达到了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在2015总理记者见面会中,李克强总理为什么说“2015年对中日关系既是检验,也是机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