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下面是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两幅图

材料2:美国胡佛总统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材料3: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1中两幅图,说明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2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合材料3说明胡佛政策的后果。
(3)根据材料分析,胡佛对政府职责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4分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4分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
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援助西欧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并指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皇帝是帝国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19世纪七十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1)材料一中图一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图二反映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写出这两部宪法的名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17
1922
1926
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8%
16%
18%
32%


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