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3分)
材料三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奕诉《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五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材料三、四、五的主张意在解决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哪些问题?(4分)
(3)比较中英两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不同之处。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现今不列颠国王拒绝批准那些对于公共福利最有用和最必要的法律。……我们谨庄严的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人权宣言》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员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基本思想?
反映在政治上其共同要求是什么?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3)以上三个文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那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渐不可行。所以无论臣细,朕必躬自断之。”
——《东华录》(清)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 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权利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英)
材料三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1689年)(英)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2)材料二中提到的“老人”是谁?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4)“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与建立哪一经济体制有关?
(6)这位老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探索,产生了什么理论?
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1)材料一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
(2)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为什么要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3)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4)导致材料二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双方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之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和区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