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社会广泛流传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这是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而作,请问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这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A.议会都是两院制 | 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 |
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 | 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 |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课题组指出:“事实上,以人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等三个指标来比较,2002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只是美国1892年的水平。”对这一结论的正确理解是
A.1892年美国就拥有了中国2002年的生产工具与技术 |
B.2002年中国的生产总值才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水平 |
C.2002年中国的农业劳动人口数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农业劳动人口数 |
D.2002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的综合水平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水平 |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指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可能停滞、中断或倒退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充分地证明这一结论?
A.1950—1956年 | B.1957一1965年 | C.1966—1976年 | D.1978—2008年 |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曲《走进新时代》反映的时代主旋律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B.探索民主革命道路 |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表现在()
①社会阶段的认识
②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④新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