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第二次从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第三次从二战后到现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14年,他(史蒂芬孙)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合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材料三
(1)哪位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先完成了环球航行?
(2)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交通工具,试各举一例。
(3)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个趋势。
(4)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革命的认识。
达·芬奇(1452—1519)和哥伦布(1451—1506)是同时代的人,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达·芬奇在论述绘画的宗旨时强调:“一个画家应该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他在绘画中着眼于生活,努力创作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一次,他作为助手和老师合作一幅画卷,老师由于跳不出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所绘作的部分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达·芬奇所绘的一个天使,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两者成鲜明对比,老师看后自叹不如。
(1)材料表明达·芬奇的绘画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请列举其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一幅代表性作品。
材料二“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哥伦布
(2)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哥伦布怎样的心态?请在下图中绘出哥伦布远航的大致方向。
材料三以前的世界史,其实主要是地区史,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3)结合此材料,谈谈哥伦布远航对美洲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1972年2月28日,……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况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中国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09年5月2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昊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认为要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赞同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都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最初构想是谁提出的?
(2)上述政策的指导下已经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二回答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提出了哪些主张?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中国伟大的篇章”为主题创办一份校报,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帮助完成。
【领袖风采篇】
【土地调整篇】
请回答:
(1)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中让我们“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和。(只填序号)
(2)“土地调整篇”中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党实行的什么农业政策?
(3)综合上述内容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某战地记者对凡尔登战役的报道
材料二 1942年7月,德军向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发起猛烈的进攻。苏联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后来,苏联红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到1943年2月,共歼灭敌军近150万人,占苏德战场德军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战役与历史上哪次战争有关?"引爆"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2)写出材料二中的战役名称,并指出这一战役的重要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