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2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铝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
|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
| C.铝原子的核外电子分三层排布 |
| D.铝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关系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 从b端通入氮气
②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 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 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④①③①② | D.④③①②③ |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A.向一定量铁粉中加入稀盐酸 |
| 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 C.向pH=2的稀硫酸中加入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 |
|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
已知:Na2O + H2O = 2NaOH,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O,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多,溶液的质量减少 |
| B.溶质质量增多,溶液的质量增加 |
| C.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 D.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 A |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
| B |
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
加适量稀硫酸 |
| C |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
加石蕊溶液 |
| D |
分离铁粉和铜粉混合物 |
加足量稀硫酸、过滤 |
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 B.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 C.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D.3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