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外出游玩时捡到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想测出这块鹅卵石的密度。他在家中准备了刻度尺、口大底小的塑料碗、圆柱形玻璃水盆和适量的水。利用这些物品进行实验并记录了下面的实验步骤,但步骤不完整。请你帮助小希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⑴在水盆内放入适量水,再将塑料碗轻轻放入水中漂浮,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盆内水的深度为h1,记入表格。
⑵将鹅卵石放在塑料碗中,装有鹅卵石的塑料碗仍在水中漂浮,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盆内水的深度为h2,记入表格。
⑶将塑料碗中的鹅卵石放入水盆中,如图丙所示,___ _____。
⑷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条件,写出鹅卵石密度的表达
式为ρ石==________。
如图,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其
目的是为了。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14所示时,移动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若固定凸透镜不动,向左移动蜡烛,为了还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选填“右”或“左”)移动,其所成的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了能够比较像物的大小,应使蜡烛B处在与蜡烛A(选填“同侧”或“异侧”)的位置;
(2)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从A处看,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似的,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A的像的位置。测得此时蜡烛
A、B到镜面的距离均是10cm。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
;
(3)该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选择玻璃板,是由于用平面镜做实验时,无法观察到蜡烛A另一侧(平面镜后方)的 (选填“像”或“蜡烛B”)。
小聪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小聪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快,于是猜想: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
(2)如图所示,小聪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8s;将足球用小针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s。小聪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
(4)小聪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请你指出一点:。
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看到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来,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乒乓球弹跳起来是由于甲音叉发声时,发声体在。如图所示,拨打挂在玻璃罩内的手机时,用抽气机抽掉罩里的空气,我们发现,随着玻璃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我们能看见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 介质,而光的传播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为了减少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2mm、27.2mm、25.3mm,其中明显记录错误的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去掉错误的数据,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