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⑴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在生下不久就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但是家境的困窘还是让乔布斯感到生存的压力。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所幸的是,乔布斯对电子产品有着非凡的兴趣,而且他会非常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母亲要叫醒他,必须要用铅笔戳他的脑袋。
⑵乔布斯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学院,为此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但是乔布斯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因为“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喜欢嬉皮士,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民谣和披头士的摇滚,和狐朋狗友一起酗酒、吸大麻……乔布斯恣意放纵自己,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些没能让他真正“解脱”。最终乔布斯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兴趣,生存的社会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世界并不属于他,他需要学着去适应世界。
⑶在里德大学,乔布斯接触到了佛教里的禅宗,为之深深着迷。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禅宗“明心见性”的哲学帮助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并从中汲取力量。2003年,乔布斯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却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其后虽然治愈,但是屡次休假,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死亡,乔布斯却从禅宗中得到顿悟:“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并因此告诫年轻人:“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⑷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最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这些都让苹果产品的用户为之疯狂。而主宰这样的设计方案的,不是所谓的市场调研或者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乔布斯的精神世界。
⑸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点评乔布斯“做了经典的减法”,也证明了乔布斯从禅宗中得到的简约理念。 “我相信乔布斯花了很多时间在内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不过他可能不愿意讲出来。”“我想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他真的能够做取舍。”
⑹在内心里,乔布斯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乔布斯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是的,乔布斯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他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简单而坚定“No”。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悟道:“如果佛祖保佑我重获健康,我将用余生去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
⑺正是抱有如此热烈的理想,乔布斯才没有在禅中沉醉,他将参禅视为一种途径,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这又和佛教“慈悲”的说法不谋而合。所以乔布斯的佛教信仰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他能由己及人,他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⑻在事业上,乔布斯制造了无数的敌人。在苹果公司,除现任CEO蒂姆·库克之外,历任CEO都是他的敌人。他将自己视为苹果的拥有者,不允许其他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乔布斯之前,苹果历史上有五位CEO,没有一位在苹果善终。                
⑼早年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他从来不是一个维持平衡的人,而从来都是打破平衡的人。跟他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都难免会受到伤害,而这样的做法显然与“禅”背道而驰。
⑽正如美国作家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在其著作《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所言,乔布斯“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⑾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赠给毕业生这样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一向自命不凡的乔布斯也意识到“foolish”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而更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⑿正是在新的开放理念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真正将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乔布斯的确改变了世界,不过不是用他的霸道和专横,而是合作与开放。这也说明他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果不是因为乔布斯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不服从管理、总是惹是生非的学生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B.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接触到了禅宗,他从中明白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不能盲目附和跟从别人的意见。
C.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不是详尽的市场调查,而是乔布斯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简约”。
D.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后,乔布斯用了15年时间深入感悟"禅",顺应了"禅"的精神,内心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

E.本文通过记叙乔布斯对禅宗理论逐步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他人生中的多次重要转变,揭示了乔布斯获取重大成功的原因。
文章要揭示的是乔布斯如何用“禅”改变世界,为什么还要花费不少笔墨叙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生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分析乔布斯从“禅”中获取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乔布斯赠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可谓语重心长,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什么是历史
重构论认为,事实就摆在那儿,等着历史学家去发现。但是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是历史学家让事实说话。我们可以说,历史学家有着他的关切,有着他自身的问题和意识,他的这些主观因素投射到过去的某些侧面,才让在幽暗深处的某些事实凸显出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命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中的一个内涵就是,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眼光投向过去的。史家与史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并非重构论所设想的那样,只是前者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后者,而是双方的交互作用。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都强调,历史学家要以自己的精神去“重演”、“重现”、“重新复活”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真切地把握过去。
建构论的历史观的要点在于,历史学家必须从特定的视角,以自己的精神体验、理论观照、概念工具来介入历史研究,建构自身的历史图景。与重构论对主观性戒备森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构论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非但不是警惕防范的对象,反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要素。
而后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可以称为结构论历史观,因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把历史和历史学“解构”成了纯粹的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登•怀特可说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家中的领军人物。他说: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结构,其内容在同等程度上既是被发现的,又是被发明的。”换言之,历史是人们写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它是历史学家从史料、档案中发现出来的,也是他们独具慧眼发明出来的。历史学家在将他们的研究写成历史文本时,必然将自身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立场、审美倾向等因素,或明或暗地注入其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怀特对历史学的关注,集中在历史文本的特性之身上。解构论的历史观,其实就是将历史学文本化。
关于 “重构论史学观”,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重构论史学观产生于19世纪以后,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从前辈那里领受的一笔重要的遗产。
B重构论史学观以求真的态度,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达到客观性的标准。
C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要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收集大量史料,并对其加以严格精详的考订。
D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对 “建构论史学观”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他的意思是说这些事实究竟反映怎样的历史真相,后人无法得知。
B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过去的。
C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不能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史料和事实,而要让史料和事实双方交互作用。
D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能构成历史研究的要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史学家比尔德所说的 “那个高贵的梦想”,是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做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B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说历史学不能脱离现实,它必须为当代的政治服务。
C海登•怀特所说的“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解构”,意思是说,历史就是人们写作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
D解构论史学观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他把史学解构成为历史和历史学,所以被称为解构论史学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
那一束伴地莲
丁 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上、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中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
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室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号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文章第1节表现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积雪,作者有何用意?

“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这,要感谢母亲。”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
玄珠
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乎自然。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淡”益的。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
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因为它们在事实上又触及到文艺的高超玄妙的境界,所以又可视为对老子自然文艺观的阐发。在老子看来,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顾易生、蒋凡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中解释“大音之声”的含义大致为:“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声听。”这种大音,就相当于是自然的音乐,而“大象无形”,应是指大道法象,它不是具体的事物形状,同样是天道自然之象。这些表述都可以成为老子自然文艺观的注脚。
从崇尚自然,反对声色修饰的角度出发,老子认为世俗的那些享乐会使人失去本心。因此他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观点,其目的是强调圣人应保持内心的纯朴平静。而夸饰失真的文艺,因为使人心动乱性,所以成为老子反对的对象。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影响到庄子,被庄子发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挥为“天乐”、“天籁”,发挥为“大美”,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的影响也颇为深远的,陶渊明、司空图等等都是受其濡染了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子自然文艺观的一项是( )

A.不应堆砌辞藻,言辞表达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B.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反对空洞、没有教化作用的文章。
C.艺术的至高境界高度和谐,是无法用具体的形态来描述的。
D.夸饰失真的文艺,会使人动摇心性,远离内心的纯朴平静。

下列对“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并被应用到古典文论中,成为一种审美标准。
B.“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造并发展的特有的哲学观念,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C.“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
D.《老子》用“道”这个核心概念阐释很多不同领域的观点。

下列各面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自然文艺观主张“道法自然”,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夸饰,这与他的整体哲学观念是一致的。
B.《老子》中的一些文字并非直接讨论文艺问题,但后人可以从中体会到老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念。
C.儒家主张以言传道,而老子却主张“希言”,更为深刻地反映出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D.庄子受老子自然文艺观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创造,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
独腿人生
罗伟章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走,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帐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鼻巴,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有多收你的。""我说:
"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④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徵徵颠筑,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⑤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惦污了一种圣洁的
东西。
⑥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
"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⑦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

⑧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⑨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⑩我问怎么走那么远?
11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12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是孬种。"
13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14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
15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16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17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18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19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20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21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第7段中,看到车夫艰难地爬上了坡后,"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这是为什么?(限50字内)(3分)
①下车后,"我"要给车夫5元钱,车夫坚持只收3元,我为什么也不勉强他收下5元?(限30字内)(3分)
②"议完事后,朋友留我吃饭","我。为什么"坚决拒绝了"?(限35字内)(3分)
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不断发生变化,写出变化的几个阶段。(4分)
车夫是一个具有很多优秀品质的人物,请简析车夫形象。(100字以内)(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
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申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 "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
化、写实主义文化。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
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
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

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
互补的特点。
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
想则主要在民间。
C.因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才很少
有宗教战争。
D.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

儒家思想则给人以上进的力量。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充满神奇的想象力,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
大,腰身细,跟黄河流域的差不多。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
入完全的绝境。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圭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

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