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 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下图所示的甘地这一举动( )
| A.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向高潮 |
| B.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 |
| C.取得了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胜利 |
| D.促进了印度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孙中山的这些话表明他认识到( )
①军阀混战的背后是列强的利益之争
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革命的任务之一
③欧美民主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④苏联和共产党才是国民党真正的朋友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③ |
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
|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
| 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
|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
|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 |
孙中山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他在《建国方略》中甚至设计了包括“高原铁路系统”在内的中国铁路建设总方案,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这一设想所体现的战略意图是()
①维护国家主权②抵御列强侵略③开发利用西部资源④实现“民生主义”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④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从1912年12月中旬正式拉开帷幕。这届国会()
| A.国民党积极参加选举并获胜 |
| B.推动了国民党内阁的建立 |
| C.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
| 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