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变局中的人物和思潮》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到:他的历史作用在于他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业、交通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接起来。这一“某人”是
| A.洪秀全 | B.洪仁玕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在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这一情景表明
| A.英王不掌实权 |
| B.首相就职前必须得到英王的任命 |
| C.英王权力很大,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
| D.《女王》情节出现历史性错误 |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 A.“光荣革命”的胜利 |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D.进行议会改革 |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
|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
|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
|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
|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