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 B.人民公社化时代 |
C.计划经济时代 | D.市场经济时代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地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
C.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A.土地改革 | B.实施“一五”计划 |
C.“大跃进”运动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下面为某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某一年”最有可能是( )
农业 |
工业 |
|||||
总产量 |
粮 |
棉 |
总产量 |
钢 |
铁 |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元 |
22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670万吨 |
2亿吨 |
实际完成 |
比上年增长11% |
3400亿元 |
24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8.5% |
720万吨 |
2.17亿吨 |
A.1948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