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3分)主题:走向整体的世界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
材料一: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西方文明史》
(1)材料一中西班牙人为什么会觉得“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1分)
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论家的描述:________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2)材料二中的空格处应该填上哪个国家比较合适?(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该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能取得这样的地位?(3分)
材料三: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12%,德国l3%,法国17%。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世界贸易总额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4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4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如果你同意"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4)根据材料三,我们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新闻报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紧紧把握着时代的脉搏。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时代周刊以美国人的视角透视世界,日本一直是美国关注的重点。观察下列《时代周刊》有关日本的封面回答问题。

(1)美国频频关注日本,体现了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关注。请分析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4分)
材料二为期两天的欧盟首脑会议11日在布鲁塞尔闭幕。会议讨论了未来10年欧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0战略”的基本框架,目标是将欧盟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及更加“绿色”的经济体。
———新华社记者潘革平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欧共体成立之后,欧洲国家为成为“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三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环球时报》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材料四……虽然我们是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但这并不必然等于人们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我觉得国家之间一定要怀着换位思考的意识,抱着公正客观的态度,来承认和照顾彼此的合理利益需要,这样才能够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增加共识。中国向来有礼尚往来、子诚我信的优良传统,我们愿意同各国交朋友,话沟通,谋合作。
————据《人民日报》中国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以来,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朋友,话沟通,谋合作”的主要表现?导致新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发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有人说:“……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
材料三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1)结合明清两朝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出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84页
材料四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格中A、B、C分别对应的内容。

材料二 见图

(2)归纳图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3)阅读材料三、四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4)材料四中所说的“旧的世界格局”指什么? “已经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以后,国际格局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