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在生下不久就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但是家境的困窘还是让乔布斯感到生存的压力。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学院,为此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但是乔布斯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因为“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喜欢嬉皮士,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民谣和披头士的摇滚,和狐朋狗友一起酗酒、吸大麻……乔布斯恣意放纵自己,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些没能让他真正“解脱”。最终乔布斯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兴趣,生存的社会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世界并不属于他,他需要学着去适应世界。
在里德大学,乔布斯接触到了佛教里的禅宗,为之深深着迷。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禅宗“明心见性”的哲学帮助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并从中汲取力量。2003年,乔布斯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却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其后虽然治愈,但是屡次休假,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死亡,乔布斯却从禅宗中得到顿悟:“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
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点评乔布斯“做了经典的减法”,也证明了乔布斯从禅宗中得到的简约理念。“我相信乔布斯花了很多时间在内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不过他可能不愿意讲出来。”“我想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他真的能够做取舍。”
在内心里,乔布斯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悟道:“如果佛祖保佑我重获健康,我将用余生去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正是抱有如此热烈的理想,乔布斯才没有在禅中沉醉,他将参禅视为一种途径,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这又和佛教“慈悲”的说法不谋而合。
在事业上,乔布斯制造了无数的敌人,他不允许其他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乔布斯之前,苹果历史上有五位CEO,没有一位在苹果善终。正如美国作家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在其著作《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所言,乔布斯“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赠给毕业生这样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一向自命不凡的乔布斯也意识到“foolish”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而更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正是在新的开放理念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真正将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乔布斯的确改变了世界,不过不是用他的霸道和专横,而是合作与开放。这也说明他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文章要揭示的是乔布斯如何用“禅”改变世界,为什么还要花费不少笔墨叙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生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联系全文,分析乔布斯从“禅”中获取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乔布斯赠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可谓语重心长,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是最佳选择。
为了使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引及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束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国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
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它宇航员那样虚弱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守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体育运动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空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
(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骨钙流失率不高于3.2%,体重不降低,宇航员们就能在太空工作半年甚至更久。 |
B.“空中健身房”将会使宇航员在长期的太空生活中保持在陆地上的体重甚至增加体重。 |
C.目前生活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很有希望成为太空足球联盟的第一批成员。 |
D.从空间站把高尔夫球击到遥远的太空,这将成为现实,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美妙的幻想。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火星上种庄稼
火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大量的铁氧化物覆盖在它的表面,让火星看上去总是红艳艳的。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考虑范围。那么,如何让植物在火星上繁茂生长呢?
在火星上,植物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寒冷、干旱、低气压以及难以生长的土壤条件等等。科学家发现,植物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植物虽然不像人那样焦虑,但处理压力的方式和人类分泌激素差不多。它们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抗病抗压反应中起到信使的作用,能将警报传达至细胞中枢一一DNA,并激活植物体内的各种防御基因,调控它们生产出相应的蛋白质,使植物处在高度戒备状态,这对植物有好处。但是,过氧化氢是有毒的,过量的分泌会伤害到植物本身。幸好,普通植物同样具备“自我理调节”的能力,解除过多而持久的焦虑,它们体内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分子,从而清除体内过多的毒素。
可是,面对火星上严苛的生存条件,植物现有的减压措施必须开足马力,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植物需要过氧化氢来积极面对外在压力,而另一方面大量产生的过氧化氢却可能要了植物的命。因此,科学家需要改进植物的减压系统,邀请一位业务过硬的“心理医生”,及时地扫除植物的“心病”。这位“心理医生”就是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附近的激烈火球菌,其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就是缓解植物压力的良药。
深海火山口多位于海面下数千米的地方,周围海水的温度最高可达400℃。而生活在深海中的激烈火球菌却能够安然地适应70℃~103℃的高温环境,并依靠火山口喷发出的二氧化碳维持生存。这些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激烈火球菌时不时地也会被湍流卷入冰水中。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激烈火球菌居然同样能在冰水中正常生存,完全可以经受住外部温度的骤降,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不会对它们的新陈代谢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外部环境的骤变,正是火星植物所要经历的。科学家们希望在这些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身上,提取出一些基因来培育亲火星环境的植物。现在研究人员们已经把火球菌的基因移植到了一种体形较小,能快速生长的植物拟南芥的身上。并在两年的时间里,收集这种植物第二代、第三代的种子,让每株植物体内至少有两个过氧化氢还原酶基因拷贝。现在,这个基因已经成功地合并到了拟南芥细胞中,而且在没有伤害细胞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作用。下列关于过氧化氢还原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过氧化氢还原酶是有毒的,过量的分泌会伤害到植物本身。 |
B.过氧化氢还原酶在抗病抗压反应中起信使的作用,能将警报传达至细胞中枢。 |
C.普通植物体内存有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分子的过氧化氢还原酶。 |
D.激烈火球菌凭借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应对各种恶劣的外部环境。 |
下列对“激烈火球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面下数千米的火山口,温度最高可达400℃的海水中,激烈火球菌也能安然生 活。 |
B.激烈火球菌体不仅能在高温高压的海水中生存,也能在冰水中正常生存。 |
C.激烈火球菌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是缓解植物压力的良药。 |
D.激烈火球菌基因现在已经成功地合并到了拟南芥细胞中,并正常发挥作用。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火星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人类第二家园。 |
B.若能改变火星上寒冷、干旱和低气压的条件,使上述条件与地球相似,就能让植物 在火星上繁茂生长。 |
C.地球上只有一些体形较小,能快速生长的植物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亲火星环境的植 物。 |
D.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改造了一些拟南芥的“减压系统”,它们将能适应比较恶 |
劣的环境。
现代文(文学作品类)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在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而动的是袅袅上升的炊烟。房屋是冷色调的,而炊烟是暖色调的,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给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性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的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炊烟无形中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籍。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秋生一来就是干活,挑着桶去水井,一担一担地挑水,把大缸小缸都盛满水,再抡起斧子劈柴火,将它们码到柴垛上,要不就是握着扫帚扫院子,将屋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从东窗常能看见秋生的影子。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她外表的冷漠和沉静,与她内心的热情奔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白雪覆盖了。天冷,我就很少到老毛子家去玩了。玻璃窗上总是蒙着霜花,一派朦胧,所以也很少透过东窗去看那座木刻楞房屋了。她家的炊烟几时升起,又几时落下,我们也就不知晓了。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6.揣摩语句
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的意思是
17.结尾作者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请结合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老毛子家的炊烟是最美的呢?
答:
18.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
答:
19.一个老人,在孤独中走向死亡。她的悲剧命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
“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
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西藏问题”通过了“决议”。所谓“西藏问题”似乎越来越时髦。
人们不禁要问,“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西藏问题”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镇压”,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西藏问题”,“就失去了在人权问题上发言的道德权威”。
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所谓的“西藏问题”包括“缺乏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
那么,“西藏问题”是所谓的“人权问题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坐视不管,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
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人权问题”?
“西藏问题”也不是什么“宗教问题”。如果西藏“缺乏宗教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
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西藏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藏独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
“西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
——2008-04-19《人民日报》
15.在达赖集团和美国的佩洛西等人眼里,西藏问题概括起来属于以下一些问题。其中对他们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藏问题是人权问题; |
B.西藏问题是宗教问题; |
C.西藏问题是民族问题; |
D.西藏问题是主权问题; |
16. 请概括文章是分别从哪几方面驳斥佩洛西女士和达赖集团的。(6分)
答:
17.根据文意概括西藏问题其实是什么问题。(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 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汽。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失落的珍贵东西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16.题目中的“我们”指谁?怎么理解题目中的“远”与“近”
17.文章第七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19.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