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4)据材料四,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思想?
材料五 金非财,惟五谷为财。兴屯不足以生谷,惟垦荒可以生谷。起科不可以垦荒,惟不起科可以垦荒。五谷生则加派可罢,加派罢然后民生可安。
——黄宗羲《明儒学案》
(5)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认为如何可以安顿民生?并根据材料四、五指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战略机遇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崛起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近代前夜的中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言:“从未有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面临的世界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材料二 100年前的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虽然这场并不彻底的革命迟到了数百年,
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但事与愿违,中国再一次与机遇失之交臂,可谓“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材料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失败、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经济时代兴起,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新的战略机遇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世界风暴”在思想领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指出此核心内容产生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人“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的原因及后果(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1949年中国失去的“发展机遇”和“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4)目前我国该如何应对“可以大有作为的新的战略机遇期”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的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伯利克里
材料二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
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四沃尔特·白芝浩(1826年—1877年)在比较英美两国政制中“最高权威机
构”的区别时,他指出,美国的最高权威机构不是单一的,而英国是单一的。
——夏彦才:《白芝浩和他的(英国宪法)》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是怎样确立的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并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4)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四观点“美国最高权威机构不是单一的,而英国是单一的。”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1)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这一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
材料二 下面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试从政治、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四 全国政协已成立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届时将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国务院台办则表示,支持海峡两岸各界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4)请你谈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英]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请回答:
(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
(3)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我国的政治制度从夏朝起,至今已4000余年,虽然内容各异,但都对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发展、成熟作出过重大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和北宋宰相职权发生的具体变化。概括指出唐宋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基本特点。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3)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4)你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有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