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特异性免疫包括 免疫和 免疫,该免疫属于 免疫,图中b表示___ ___细胞,c表示 细胞。
(2)图中B淋巴细胞(Ⅰ~Ⅳ)是在____________中发育而成,抗原可与 (Ⅰ、Ⅱ、Ⅲ、Ⅳ)
发生特异性结合。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则其特点是 。
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黄色。深绿色和浅绿色植株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相同,而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1)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这表明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到的控制,还受到的影响。
(2)如果让深绿色植株给浅绿色植株授粉,其后代成熟植株中,基因型是,其中深绿色植株所占的比值为。
(3)现有一批浅绿色植株,经过相互授粉得到F1,成熟的F1植株经过相互授粉得到F2,以相同的方法得到F3。则在F2的成熟植株中浅绿色植株所占比例是,在F3的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是
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功能。若人一次饮入大量水,尿量显著增加,这是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机体释放的激素(填“增多”“减少”或“不变”),通过肾小管、集合管的作用,使水的重吸收减少。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的功能。
(4)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是,若将电流表两个电极分别置于图中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刺激图中A点,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
有人对农田中甲、乙两种植物做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图1是它们单位时间内吸收与释放C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甲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图1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0、b2、b1、c)下的生理状态。请据图分析回答:
(1)药用植物细辛适宜在密林下潮湿背阴处生活,蒲公英则适宜生长在旷野路边。图1中,能代表蒲公英的曲线是;当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
(2)图2中细胞器①利用CO2的场所和细胞器②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Ⅳ状态下影响O2消耗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3)对甲植物来说图1四种不同光照强度(0、b2、b1、c)对应图2中状态依次是
(4)生产实践中经常在大棚中栽培乙植物。若图1表示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d点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
(5)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5℃ |
10℃ |
20℃ |
25℃ |
30℃ |
35℃ |
|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量(mg·h-1) |
1 |
1.8 |
3.2 |
3.7 |
3.5 |
3 |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h-1) |
0.5 |
0.75 |
1 |
2.3 |
3 |
3.5 |
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减少)。假设呼吸作用昼夜不变,植物在25℃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5小时,则一昼夜CO2吸收量为mg。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探究活动。下表为实验测得的数据,其中A组为黑暗条件下马铃薯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数据,B、C、D、E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吸收CO2 (+)或释放CO2 (-)速率(mg/h)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1)由表可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马铃薯最强光合速率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几个环境因素对马铃薯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除各图中的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较适宜的范围。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甲图P点,限制马铃薯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为____________。
下表是某同学做的有关酶的实验结果,请你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让他的结果是否正确,并根据修改后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
试管 |
加入物质 |
量(毫升) |
温度 |
试剂 |
现象 |
1 |
淀粉糊、清水 |
各2 |
37℃左右 |
碘 液 |
变蓝 |
2 |
淀粉糊、唾液 |
各2 |
0℃ |
变蓝 |
|
3 |
淀粉糊、唾液 |
各2 |
37℃左右 |
不变蓝 |
|
4 |
淀粉糊、煮沸过的唾液 |
各2 |
37℃左右 |
变蓝 |
|
5 |
淀粉糊、3滴2%盐酸唾液 |
各2 |
37℃左右 |
变蓝 |
|
6 |
淀粉糊、胃蛋白酶 |
各2 |
37℃左右 |
蓝色 |
该实验可证明:
(1)酶具有催化作用,这可通过实验证明。
(2)酶具有专一性,这可通过实验证明。
(3)酶的活性要受、的影响,前者可通过实验证明,后者可通过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