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果实贮藏效果与O2浓度的关系,将质量相同的苹果果肉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如果如下表,据表回答以下问题:
氧浓度(%) |
0 |
1 |
2 |
3 |
5 |
7 |
10 |
15 |
20 |
25 |
O2吸收量 (mol) |
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1.0 |
CO2释放量 (mol) |
1.0 |
0.8 |
0.6 |
0.5 |
0.4 |
0.5 |
0.6 |
0.7 |
0.8 |
1.0 |
(1)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中正确描点并绘出O2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的关系曲线。
(2)氧浓度为3%时,每小时葡萄糖有氧分解量为 mol,氧浓度为5%时,每小时葡萄糖无氧分解量为 mol。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仓库中贮藏苹果时,O2相对浓度在 时较好,理由是 。贮藏时还可采哪些措施? 。
(4)将成熟的苹果榨成汁,取少量注入试管中,然后加入班氏试剂4~5滴,沸水加热1~2 min,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酒精可与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反应产生灰绿色物质。取不同O2浓度容器中的苹果榨成汁,各取少量分别注入试管中,能使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分)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 °C、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右图所示:
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画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a: 双缩脲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b: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
(2)图中Z是__________,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可使Ⅲ呈现________色。
(3)图中P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填写出由P形成Ⅳ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____________。
根据下图所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化合物分子中有 个肽键,由 个氨基酸缩合脱去 个水分子,形成的化合物是 肽。
(2)该化合物中有 个羧基和 个氨基,R基依次为 、 、 。
分析下列事实,完成有关问题:
事实一:将干燥的种子浸入水中,种子的呼吸作用加强,并呈现萌发状态。如将种子粉碎后再浸入水中时,其粉碎物虽呈胶状,但失去活性。
事实二:在初生蝌蚪或幼小植物体内,当自由水的比例减小时,机体代谢强度降低;当自由水的比例增大时,机体代谢强度上升。
事实三:镁离子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二价铁离子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1)事实一表明: 。
(2)事实二表明: 。
(3)事实三表明: 。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材料用具: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鸡蛋蛋清、人的口腔唾液(酶)、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实验原理: 。
方法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第四步: 。
预期结果:振荡均匀后,静置一会儿,可看到2支试管中都呈现出红紫色。
实验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