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⑧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
|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
|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