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30多次循环:95℃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变性过程中是使用高温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
| 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
| 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
| 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相同 |
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使用染色剂对生物体的结构或物质染色,以便观察和鉴定。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无氧条件下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先变绿再变黄 |
| B.鉴定蛋白质时用斐林试剂,混合后加热变成砖红色 |
| C.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可用龙胆紫染液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
| D.使用苏丹Ⅳ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代谢过程中,叶绿体、核糖体和中心体中都有水生成 |
| B.水分在衰老、癌变细胞中含量较少,而在分裂、成熟的细胞中含量较多 |
| C.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
| D.在晒干种子的过程中,结合水的比例升高,代谢减弱 |
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不合理是
| 编号 |
实验操作 |
预期结果 |
| ① |
将正常奶粉样液2mL注入试管,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 |
产生紫色反应 |
| ②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甲基绿试剂和吡罗红试剂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 |
细胞核被染成红色,细胞质被染成绿色 |
| ③ |
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先进行饥饿处理,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2~3h并用黑色圆形的纸片夹到绿色部分,再摘下该叶片,取下黑纸片,将该叶片脱色、冲洗后,在整张叶片上滴加碘液。 |
白色边缘和遮光部分不变蓝,其余部分变蓝 |
| ④ |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的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染液中涂抹几下,盖上盖玻片。 |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
| B.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
| 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
| D.两曲线b—d段不同的直接原因叶肉细胞中不CO2供应量不同 |
取一段长5cm的葱茎,将其纵切到4cm处,由于纵切的葱茎使薄壁的皮层细胞摆脱了厚壁的表皮细胞的束缚,皮层细胞扩张得更快,从而使葱茎向表皮外弯曲,切后的形状如下图所示,将它作为对照。再取另外四节葱茎做同样的处理,将它们分别置于a至d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30分钟后,葱茎形状记录如下图。据此判断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为
| A.a>b>c>d | B.a>c>d>b | C.b>d>c>a | D.b>a>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