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1)取而疾(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天下(    )
(3)为文 (    )        (4)无际泰者(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 明史·张溥传》 )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2 分)
(1)俄顷立( 2)日沃数次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l 分)

古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词语。
名____ _ __案牍_______________
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每句只画一处)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陈涉世家》节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天大雨会:
(2)为天下唱:
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先天下之忧而忧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佣者笑应曰/足肤皲裂不知
B.项燕为楚将,有功/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
D.当立者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把文中面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苦秦久矣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文言文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①渔人甚之()②阡陌交通()
③颖脱不()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有良田、美池、桑麻
B.见渔人,大惊不知有汉
C.武陵人捕鱼业不足外人道也
D.屋舍俨环堵萧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解释画线字。
①便还家: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交通:古义:今义:
②妻子:古义:今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
两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有什么共同点(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你怎样评价这种社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