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1)取而疾走(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3)其为文 ( ) (4)无若际泰者(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
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阙下:殿下。②择胜燕饮:择胜景之处宴饮。③各为燕集:各自饮宴欢会。④批除:御点上任。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适值:②执政莫谕所因: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者休于树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苛政猛于虎也 | D.余将告于莅事者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2分)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分)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8分)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敝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多游其家 () ②见有敝筐 ()
③ 发而视之 ()④徒见其浩然无涯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因乞李氏以归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C.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 D.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徒 见 其 浩 然 无 涯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 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⑥馔:念zhuàn,食物。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⑴十八九,絪为御史,⑵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 )
A.俊辩 | B.气义 | C.知人 | D.幼敏 |
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古汉语中常有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功宜为王 | B.陈涉乃自立为王 |
C.大楚兴,陈胜王 |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①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②,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③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④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②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③爰:于是,这里有“竟然”的意思。④宗:朝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尝与人佣耕__________ (2) 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
(3)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4)伯夷、叔齐耻之__________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B.怅恨久之/左右欲兵之 |
C.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扶苏以数谏故 |
D.及至,西伯卒/卒获有所闻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从选文来看,司马迁肯定了陈胜哪些性格特点?他为何称赞伯夷、叔齐为“清士”?